分体式空调手术室变身智能化医院 内地医院科技廿年间飞跃式进步

撰文: 01医务所 源栢梁
出版:更新:

以往中国大陆的医院设施总予人较为落后的感觉,但随著时代发展及经济起飞,加上经历不同传染疾病的冲击与考验,国内不少大型医院已达至国际级水平,甚至在智能科技运用上已超越本港。回想二十多年前笔者首次到访国内交流,当时重点医院的手术室仍未有洁净空调系统,到今日不少医院发展已智能化,那种“飞跃式”进步实在令人惊叹。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上任工程师学会会长源栢梁

笔者早于1981年已首次到访中国大陆,那是大学毕业后首次参加内地交流团了解中国的发展,记得足足花了72小时乘坐硬卧火车才到达北京,幸好当年还年轻力壮,承受得了旅途颠簸。但数到首次以工程师身份赴当地交流,已是1996年回归前夕到大陆参与医疗建筑工程设施论坛。

记得当年的学术会议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礼堂举行,几乎全国各地的医疗工程专家均聚集于此,更特别邀请了港澳业界参与。笔者当年随团参观属内地数一数二级数的北京天坛医院,到访医院手术室等。回想昔日的设施和标准,实在与国际水平有落差,即使属重点级、专注于脑外科治疗的天坛医院,手术室亦未有洁净空调,仅以分体式冷气机作为通风系统,相信当时因碍于经济条件等因素,标准有待改善。

随著社会环境改善,中国大陆医院在之后的5至10年间已有急剧变化,部分大型医院的设施已与本港水平看齐。笔者在沙士爆发后,亦有到当地分享经验,交流及提供意见给予国内业界,怎样去设计及建成完善的高规格隔离病房,以应对及控制大型传染病爆发。

往后几乎每年均会到中国大陆参与学术论坛及获邀就医院工程设计发表报告的笔者,普通话沟通能力亦在十多二十年间由“十分普通级”,跃升至可进行论坛报告的“进阶级”,当然仍有不少进步空间。

至2000年,中国大陆医院逐渐引入不少先进仪器,如电脑断层扫描仪器(CT scan)及磁力共振检查仪器(MRI Scan)等,但笔者认为设施虽然大有改进,却未能做到“形神俱似”,如在医院后勤营运上仍有需要向外取经的空间。

至今时今日,中国随著智能技术广泛运用,医院设施亦已高速地达至智能化,如利用人面辨识技术结合医疗卡使用,病人进入医院后,毋须登记已可被辨识身份,安排问诊等程序,甚至配药及取药等亦全自动化。上海更在数年前建成质子重离子医疗设施中心,专门治疗癌症患者,步伐比香港还要快。

不过,香港的智能化系统亦正在加强及逐渐普及,如当病人完成X光和电脑扫描造影等放射检查后,数码图像会自动上载至储存库,当专科医生需要某一张底片时,毋需靠职员从无数硬式底片中寻找相关底片再送至医生手上。现时已全由电脑系统自动传送,更安全和方便,医院同事不用担心找错底片、入错袋及送错病房,不但省时,更避免了人为失误的风险。

公立医院在医疗、药物及后勤系统上虽然已逐渐以智能系统取代人手程序,但仍有需要在公开资讯和保护个人私隐两方面取得平衡,本地研发医疗相关科技的初创企业亦竭力开发相应的应用平台。事实上,发展智慧型医院与政府推动智慧城市目标一致,而刚刚新鲜出台的香港健康码相信亦会成为香港建构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大众现正期待正式“通关”时可以畅顺运作。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亦刚刚卸任工程师学会会长一职。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