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速建社区治疗中心 自创货柜型组装合成隔离病房 疫下创纪录

撰文: 01医务所 源栢梁
出版:更新:

沙士一疫令香港人对防范传染病散播的意识大增,但今次新冠肺炎疫症令本港医疗系统面对更大挑战,医院内感染控制更是抗疫关键一仗。尽管笔者具多年兴建隔离病房经验,但今次疫情下亦经历不少第一次,如以改变通风方法,首次与团队仅花一星期分别极速建成设在亚博馆内两个场馆、总共近千张隔离病床的社区治疗中心,更成功凭创新研发,兴建本港首间货柜型组装合成的高规格隔离病房。
现在回想,每一次临危受命都是见识、知识及胆色的测试及体验,但眼见设施落成后能惠及一众患者,个人承受再大压力亦值得。
撰文:资深工程师及上任工程师学会会长源栢梁

上文提到沙士时,笔者以抽风机改建隔离病房及沙士后建成可变身隔离设施,但17年后医院工程水平要求更高。去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后,大量海外留学生等人士回港,本港隔离设施需求料在短时间急增。

经历沙士教训,下意识已有居安思危的想法,所以笔者早已著手研究改装病房,除了参考过去做法,亦考虑到可能要在更多不同医院病房密集地改建,故认为改建时应加装设有高效能粒子过滤器的抽风机,确保空气洁净后才排出室外,以免影响邻近医院楼层。

两个多星期完成改装约400张二线隔离病床

不过,疫情下难以购入此类厂制装置,笔者打算从本地冷气系统承办商入手,想出将冷气系统的横向风喉改作垂直机身,再在喉管加装高效能粒子过滤器及抽气扇,终“研发”出可用于隔离病房兼有空气过滤的抽风系统机组原型,有工程师及生产商更加以改良及量产。笔者以此带领工程团队在两个多星期内完成改装约400张二线隔离病床,供适用于康复出院前的病人使用,以便腾出高规格隔离病房予个别确诊留学生等作治疗使用。

随著感染数字激增,单靠改建病房已无法应付需求。笔者去年7月再接到另一烫手山芋,需于亚博馆兴建数百张隔离病床供病征轻微的患者使用,但工程须在一星期内完工。当时笔者最伤脑筋是如何处理换气量,因该处“楼底”高,若要将十多层高空间的空气全抽走,要用上超巨型抽风机,实际上根本不可行,在仅有的两晚时间思考,终决定以世卫更新的指引去演译及计算抽风换气量,又检视场馆的通风设计,最后毋须抽走大量空气的情况下,透过变动调整现有通风系统,确保场馆内的通风达到所需安全要求。

亚博馆一周变身做社区治疗中心

记得首次到达亚博馆了解时,现场连观众台都未拆卸,一星期后已变身成数以百张隔离病床的社区治疗中心。速度之快、病床数目之多算是史无前例,回想建造过程中承受不能出错的压力、和团队们背负著赶工完成的重责,不禁捏一把汗,但庆幸设施能及时完成惠及病患者,也算为社会出一分力,作为工程师,获得的满足实在难以言喻,亦是笔者人生一次从未遇到过的重大挑战,同年10月因抗疫获得行政长官颁发社区服务奖状,亦是意外惊喜。

除了改建医院设施,笔者在疫情初期亦曾构思利用货柜型式兴建隔离病房,设计图早于去年2月完成。为求将意念变成事实,曾尝试申请抗疫基金,但需时不果,最终在工程业界同行以物资及动员支持下,花个多月建成本港首个由货柜型式建造、由组装合成法完成的高规格隔离病房,被借用到亚博馆作紧急时使用,之后移师九龙湾零碳天地展出。它亦是笔者在疫情下的另一突破,其实只要不放弃,只要相信就可看见,任何梦想亦有成真的可能。

《01医务所》与资深工程师源栢梁合作,逢周一推出专栏“源途有你”,分享工程与医疗的大小事。

源栢梁一直以推动工程界专业发展为己任,亦刚刚卸任工程师学会会长一职。数十年专业路途,著实值得回忆,亦深信后来者或可从中领会工程专业要点所在。源途有你,就让大家一起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