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料20年基本完成 政府顾问承认未估算成本
继“明日大屿”后,特首林郑月娥今日(6日)公布的《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北部成为“北部都会区”,规模高达300平方公里。根据《北区都会区发展策略》,报告建议建设“新田科技城”,面积相等于16.5个科学园,又期望可成为“香港矽谷”。同时建议扩大现有新发展区范围,并发展罗湖一带,料搬迁附近的公用设施、兴建新站后,拟议“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可提供最多逾8万伙,规模约为六个太古城。
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凌嘉勤解释,预料“北部都会区”可在20年基本完成,但并无估算费用,“我个人都比较乐观⋯⋯我觉得系有机会做得到。”
▼特首林郑月娥施政报告2021懒人包▼
洪水桥拟成为新界北核心商务区
《北区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双城三圈”的概念,当中包括“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
拟议的“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将涵盖天水围、洪水桥、元朗,以及位处内地的前海、蛇口及后海。方案建议提升洪水桥新发展区成为新界北核心商务区,并兴建洪水桥至前海之间的铁路连接,在前海实施“一地两检”。
▼2021年《施政报告》发展新界北▼
“新田科技城”成为“香港矽谷”
“港深紧密互动圈”则包括新田落马洲、古洞北、粉岭北、文锦渡、上水、新界北新市镇及皇岗。方案建议建设1,100公顷的“新田科技城”,面积相等于16.5个科学园,并期望成为“香港矽谷”。方案又提出增加及增加圈内的口岸交通基建,日后将有4条过境路径与深圳对接。
至于“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会包括沙头角、大鹏半岛等,以保育自然景观,增加港深居民的休闲活动。
▼2021年《施政报告》洪水桥成新界CBD▼
罗湖建“南站” 发展规模达6个太古城
除了发展远景外,《北区都会区发展策略》亦提出多个选址,以拓地发展房屋。方案建议发展罗湖,料发展新的罗湖车站后,附近土地可供应最多一万伙单位。同时又建议搬迁上水屠房、上水滤水厂、石湖墟污水处理厂等的公共设施,估计连同罗湖南站商住发展,整个“罗湖/文锦渡综合发展枢纽”可提供7.5万至8.5万伙住宅单位,规模约等同6个太古城。
扩大洪水桥、古洞北新发展区范围
另外,报告又建议扩大洪水桥新发展区范围,扩展至流浮山及尖鼻咀一带,料可新增约4.7万至5.25万伙。同时提出研究流浮山至白泥一带的发展潜力,初步估计有潜力供应约1.55万至1.75万伙。
至于古洞北新发展区,方案建议在马草垄一带的农地及坡地纳入发展区范围,料可新增1.2万至1.35万伙住宅单位。至于原有规划作“商贸及科技园”的地皮,方案亦建议转移到新田科技城,以释出3公顷土地兴建超过千伙房屋。
而新建议的“新田科技城”,亦可提供4.55万至4.75万伙单位,当中包括拟议新增的1.45万至1.65万伙。
▼2021年《施政报告》发展河套地区▼
凌嘉勤:我觉得都会区有机会做到
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港深合作策略规划顾问凌嘉勤解释,命名为“都会区”是因今次计划涉及全面的城市空间,并不只是一个“新市镇”,预料可在20年基本完成,但并无估算“都会区”的优次和总成本,“我个人都比较乐观⋯⋯我觉得系有机会做得到。”他又认为,“北部都会区”要与明日大屿同步进行。
对于“沙岭超级殡葬城”将“大缩水”,凌嘉勤承认要考虑深圳居民的感受,又指香港的殡仪设施足够,而且殡葬城选址相对较远,故未必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