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生|食卫局拟要求雇主评核医生4项核心才能 包括医疗知识
政府提出修例放宽引入海外医生门槛,容许非本地培训的医生经“特别注册”方式来港工作,在新方案下这些海外专科医生只需受聘5年,期间被雇主评为表现称职和令人满意,便可免除考试,获“正式注册”。
不过,政府一直未公布评核的准则和方式,直到食物及卫生局今天(7日)向立法会提交文件中才披露,政府计划与四间公营医疗机构商讨,在现有的评核制度中,加入一些医生“共通的核心才能”以作考核,例如医疗知识应用、以病人为本的医护服务、临床诊断、诚信和团队合作等。
食卫局向立法会呈交的文件表明,医院管理局、卫生署、香港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多年来已建立各自的制度以评核医生表现,由于四间公营医疗机构的工作性质不同,例如有临床、教学或研究工作,政府难以要求四间机构统一其评核 机制。
为了更客观地评核特别注册医生的表现,食物及卫生局计划与四间公营医疗机构商讨,在他们现有的评核制度中,加入一些医生共通的核心才能以作考核,例如医疗知识应用、以病人为本的医护服务、临床诊断、诚信和团队合作等。
局方表示,亦计划要求四间公营医疗机构须定时就特别注册医生的表现作评核,并适时给予意见,以确保医生的表现称职和令人满意。局方指出,若有个别特别注册医生的表现未能令人满意或令人信服其表现称职,四间公营医疗机构将不予续约,令其无法符合取得正式注册的条件。不过,文件未有列明“定时评核”是多久一次、如何才会获评为“未能令人满意或令人信服其表现称职”等资料。
文件提到,2020/21年度医管局的全职医生整体流失率是4.1%,共有256名医生离职,离职率最高的专科是妇产科,达6.4%;其次是眼科和放射科,各有6%。局方又预计,由今年度起至2025/26年度期间,共有412名医生达到退休年龄。
局方表示,现时在香港医学专科学院辖下的14间专科学院中,有9个已接受或愿意接受非本地培训医生以进行专科培训,包括社区医学、急症、家庭医学、内科、妇产科、眼科、儿科、病理学和精神病学。余下5个尚未完全准备向非本地培训医生提供专科培训的学院,是麻醉科、骨科、耳鼻喉科、放射科 和外科。
局方又指,截至今年9月1日,共有39名非本地培训医生以有限度注册形式 在医管局工作,其中17人已持有医专认可专科资格,并获聘为副顾问医生。另外有7名有限度注册医生现正接受在职专科培训,涉及急症、家庭医学、内科 和儿科;另有1名有限度注册医生已完成急症科的专科培训,并获颁授医专院士名衔。
局方在另一份文件提到,会在下一轮医疗专业人力推算工作中,考虑特别注册制度的初步成效,并研究新制度如何有助纾缓医生人手短缺的问题。
政府医生协会会长张刻劲表示,局方应同时交代由4间机构中的何人负责评核海外医生,目前未知何人评核及他们的标准,难以评论制度是否客观。他称,正如特别注册委员会成员名单都未清晰,一旦造成偏颇的决定,对大众健康的保障未必是好事。他重申,医生团体不是反对引入海外医生,只是在未有具公信力的制度下仓卒引入大量非本地培训的专科医生,不但不能解决现时的问题,更可能衍生另一些问题,例如医疗水平下降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