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四|康文署拒借场办盂兰胜会 历史学者批政府冷待文化遗产

撰文: 李恩慈
出版:更新:

今日(21日)为农历七月十四盂兰节,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盂兰胜会不获批准在球场举办,街道上的化宝桶数量亦大幅减少,气氛明显较往年“平淡”。
历史学家邓家宙称,今年有很多胜会需要移师至私人道场、公馆和庙宇。他批评,康文署一方面宣布盂兰胜会是本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阻止其进行,担心长远引致文化萎缩,市民逐渐失去与先人的情感联系。

+5

历史学者邓家宙称,今年在公众地方举办的盂兰胜会明显减少,因康文署指胜会活动具宗教意味,加上新冠肺炎疫情未止,以此为由拒绝借出球场。

今年有很多胜会移师私人道场、公馆和庙宇,惟该些场所多数不设化宝炉,不便市民烧衣,他担心长远引致文化萎缩。邓家宙说,康文署虽宣布盂兰胜会是本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又阻止其进行,批评“同一个部门有两种做法好矛盾,应该要好好整合要点样保存同传承。”

历史学家邓家宙。(资料图片/林绮琪摄)

以往农历七月,不难发现由街坊或有关团体放置的化宝桶,但自去年开始,街上所见的化宝桶数目亦大幅减少。邓家宙表示,明白政府或其他团体因环保理由等,希望改变习俗,亦相信的确有部份人因设备欠奉而放弃,但仍有不少市民照样坚持烧街衣。“无咗化宝桶,佢哋就变咗就咁喺条街烧,甚至见过有人用奶粉罐烧大衣包,其实有一定危险。”

邓家宙认为,在文化萎缩和转型同时,当局和团体应思考如何保存习俗。邓说,眼见今年的盂兰节习俗变化,相信清明和重阳祭祀活动亦日渐难存,其影响层面除文化和宗教,更忧虑市民逐渐失去与先人的情感联系。

《香港01》正就盂兰胜会借场问题,向康文署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