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馆推“街角巧现”展览 探寻中环社区秘景发掘街坊人情味

撰文: 陈淑霞
出版:更新:

行走匆匆,总错过遗落的城市风景。大馆由本月底起,推出展览“街角巧现”,将隐藏在中环街角的城市惊喜,呈现人前。策展人及委约的大学团队深入大街小巷,走遍海滨至半山,发掘社区玩味,摩登高楼林立以外,民间踢毽老手小隐于野,街头废弃雪柜化身共享图书阁,也有山城空间在疫情下妙变流动健身室,社区活力一览无遗。
策展团队期望,展览可为参观者带来启思,探索及微观城市的大情小趣,“用呢份好奇心,重新发掘自己嘅社区,以及当中嘅人情味。”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点击即睇展览精华▼

+21

弃置雪柜化身社区共享书架

大馆推出全新展览“街角巧现”,以起源自日本的“考现学”的观察方法,深入中环大街小巷,探寻社区面貌。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郭斯恒及其团队获邀化身街头观察员,捕捉四个隐于街角的城中故事,发掘人与社区连结的玩味。另有本地艺术家以作品回应,以独特视角回应议题。

位于乐庆里的“小罗马广场”,是隐藏在中环山城蜿延小巷内的休憩空间,疫情下则妙变街坊的流动健身室,公园内的阶梯、石椅及栏杆等各盛载“新意义”,体现港人对大环境转变的适应能力。城皇街一隅则“自成一角”,弃置雪柜化身社区共享书架,也有街坊捐出旧椅,漂书流转分享,见证社区的凝聚力,郭斯恒及其团队也考究漂书架上的书刊种类,“有英文书、文学书、又有心理书,从中见到街坊的阅读品味。”细致如途人与书架的互动,也尽在他们画笔下,不只即席在场阅读,亦有街坊携书捐赠,书香与社区的生命力延绵不息。

踢毽的熟练功架和动作,也尽在郭斯恒的写生纪录。(陈淑霞摄)
郭斯恒指,踢毽伯伯妙用善庆街的空地,也发挥创意,检拾街头白鸽遗落的羽毛,制成独一无二的毽子。(陈淑霞摄)

善庆街的一片空地,每逢午饭时段,则有“期间限定”的踢毽好风光。老当益壮的伯伯们风雨不改聚集踢毽,约定更由30多年前始,“呢度以前好多印刷厂,有啲以前系度做嘢,虽然依家已经退晒休,有啲住离岛、有啲住北角,都继续翻嚟踢毽。”他们娱人也娱己,不时有途人驻足“观战”,静与动的同一维度下,拉近彼此距离。

印刷厂退场,咖啡店、住宅群进驻,但风景变人情不变,是团队观察后总结所得的收获,“呢种系一种情感连结(sensational attachment)”,郭斯恒指,人文气息是城市之可贵,“一个城市的有趣之处,除了是建筑吸引外,活力的另一面系源自住在里面的人,系佢哋赋予呢区生命力,以及佢哋同呢个空间累积的内容。”

郭斯恒指,团队今次走入中环社区,以“考现学”的微观方式观察当中的人和事,成功发掘不少社区活力。(陈淑霞摄)

透过“考现学”反映疫情下市民

郭斯恒续指,“考古学”主要查考过去的人类社会,“考现学”则聚焦当下,探索人与社区互动关系,以微观见大义,“唔系着重睇建筑金碧辉煌,而系睇人的日常生活。”他续指“考现学”之父今和次郎本来是建筑师及民俗学家,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东京颓垣败瓦,他遂重返城市,观察人在大历史转变下,重建家园的轨迹脉胳。郭斯恒续指,今次展览以考现学出发,反映本港在疫情下,街坊如何在周遭环境改变,他笑指,正好互为对照,“就好似平行时空,睇到唔同大时代下,人点样改变空间,以及空间点样改变人的行为。”

大馆资深策展人郭瑛则指,疫情带来新常态,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遭遇冲击,港人则妙用空间灵活变通,亦展现与社区的连结,期望今次展览可为参观者带来启思,“希望大家可以带住好奇心同灵活触觉,重新发现自己嘅社区。”

“街角巧现”展览详情:

开放日期及时间:7月30日 - 10月3日(11am-8pm)

地点:大馆01座复式展室

费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