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下如何抚平老友记情绪 心理学家及社工有锦囊
移民风盛,有家庭会选择带同家中长者离港,亦有家庭决定让老人留港。有社服机构数月来收到逾20宗求助,当中不少求助者为长者。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副主席梁重皿表示,是否带同长者一齐移民有利有弊,无论如何,老友记均面对适应问题。若家庭已有移民决定应该尽早告知长者,3至6个月为佳,并应让长者参与其中,获得“掌控感”。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讲师陈加才指,子女应留意独居或曾有情绪病史的长者,移民问题对他们来说如同失去生活主轴,容易诱发情绪问题。
▼6.30机场送机情景▼
尽早告知让其参与决定 增加“掌控感”
香港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组副主席梁重皿指带同长者一起移民好处是,长者不会突然失去家庭成员岗位及身份,而子女仍然可以照顾。然而是否带同,长者都要面临适应问题。她认为长者多数会认为自己是儿女的拖累,情绪往往累积在心中无法抒发,子女需要留意。
她给出几项建议,包括应该提早3至6个月告知长者移民的决定,无论是否带同他一起,都应该早做准备。另外,亦要帮助长者调整期待,告知未来的准备,如远去他乡,在地的情况如何,细致到银行、交通、住所、买𩠌都应当和他分享,且尽量不要讲得太复杂。另外,如果一同移民,可以考虑让长者参与当地的移民社区融入活动,而留下的则应当让他有一些新的角色。
梁说,适当让长者参与决定,提供当地实际的资料让长者阅读,都会增加他们的“掌控感”,对于长者适应有好处。
▼6.30在英港人乘搭尾班机抵港▼
留意独居或曾有情绪病史长者
中大社会工作学系讲师陈加才表示,长者自退休后面对身份角色转变,由围绕工作转移以家庭为重心,常见寄托是协助子女照顾孙儿,如买菜煮饭、接孙放学等,成为晚年生活的日常规律,自然地情感依附(attachment)都在子女尤其子孙身上,故移民决定对长者而言,如失去生活主轴,影响颇震撼,特别要留心独居或曾有情绪病史的长者,容易诱发情绪问题。
兄弟姊妹分担责任 制定规律及固定视像会面
他提醒,在移民前,若有兄弟姊妹留港,可商议好分担责任,日后要增加探望次数及填补关怀。另外亦可协助长者,重建社交网络,如多些同亲戚朋友见面“饮吓茶”,加强他们本身那一代兄弟姊妹之间的扣连联系,与他们发掘兴趣及寄托,将从“凑孙”工作中建立的自我价值,过渡到其他或类似活动。
就如刻划遗老孤苦的电影《杀出个黄昏》,朋友网络、儿孙关怀对长者十分重要。陈加才建议,即使移民后,子女应制定有规律及固定的视像会面,建议一星期最少一至两次,令长者有得预计及感被尊重,“知系礼拜几、几点见到。”令长者有份安慰及减被遗忘伤感,强调子女能够执行到承诺最重要,好过开初日日视像见面后,之却因难维持渐减次数。
最好委托多人照顾留港长者
明爱综合家庭服务中心社工李姑娘表示,虽暂时未收到因子女移民而感到情绪困扰的长者求助个案,但是近来的确收到较多越洋安排长者养老问题的求助。一般情况下,子女去到外国前会委托一位朋友帮手打点,去处理老人家入住院舍的情况。不过她提醒,朋友未必如子女一般十分细致了解长者,如药物敏感、病史等等,亦未必能代替子女处理紧急情况,“尤其老人家状况变化好多,子女走𠮶阵时仲好健康,好快就未必。”
她表示,如果子女有移民决定,需要为老人家做好准备,比如联系与老人服务相关的社工,亦须留多一些在地联络人的联系方式。她说,虽然长者已是成人,但如同小朋友一般,留他一人在家,会出现疏忽照顾状况,子女需要留心关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