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泳滩|海胆拮脚 退潮泳客易走近生物栖地 环团倡关注保育
龙尾泳滩启用首一星期,因海胆刺伤泳客事件再次惹来关注。这批“刺客”非外来者,龙尾滩曾是生态宝库,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原本在这片浅滩生活、觅食、繁殖,但因人工泳滩发展而“搬家”,“原居地”经规划逾十年最终成大美督的新景点。
有关注团体指,海洋生物原本不会主动走上沙滩,当泳客随大退潮赤脚走远,不慎踩到海胆,责任不在这里栖息的小生物。另有学者建议,潮退时市民可改为晒太阳或欣赏海洋生物,以另一种形式享受大自然。
▼退潮时分 龙尾泳滩泳客被海胆刺伤▼
耗资约两亿元兴建的大埔龙尾人工泳滩,在上月底正式启用,不久已因杂色角孔海胆(又称“沙胆”)而出名。据康文署提供资料,6月25日至27日龙尾泳客被海胆及水母刺伤个案各占62宗及27宗。
港九拯溺员工会形容,当时几乎整个龙尾泳滩都是海胆,被刺伤的泳客在救伤站如“轮街症”般等待救援。近日沙滩上四处可见“本泳滩附近水域近日发现水母及海胆,请游泳人士小心”横额,昨日(10日)水退后两小时内,已相继至少有五名泳客因被海胆刺伤而求助。
▼龙尾泳滩启用 周末人头涌涌▼
环团:生物不会主动走上沙滩
本是一个有石又有沙的平缓海岸,不少生物藏匿石隙、沙底及泥洞之中,民间团体曾多次提出司法覆核,仍未能守护这个生物乐园。经三年兴建,长约200米的泥滩变身成有观景台、小食亭、停车场等配套的人工泳滩,假日满布七彩帐篷,泳客大赞设施齐备,对“海胆出没”说“不怕!”,也有家长特意带上蛙鞋备用。
守护龙尾大联盟成员关祝文,这些年见证著平静泥滩,生物被搬迁、工程车进驻,渐渐失去原有光彩。上周末首次踏入人工泳滩,看见不时冲上岸的食物包装、纸巾等垃圾,不禁叹息。他说,当搬沙填海工程完结,生物会慢慢进驻,“海胆及鱼类不会冲上岸,只会停留在生活范围。只有人走落沙滩,不会生物主动走上沙滩,若将责任推向牠们(海洋生物)身上,导致人类受伤,是不负责任”。
其他龙尾泳滩专题报道︰
龙尾滩潮退海胆成“地雷” 两小时五泳客误踩 有小孩穿鞋继续玩
康文署事后解释,每当潮退时份,原本深水的海床位置会变得较浅,以致泳客容易践踏到栖息在该些海床上的生物而受伤。署方亦承认,在预备泳滩开放时,职员在潮退时曾发现海胆,并把牠们移离泳区范围,但由于海洋生物普遍存在于大自然,故泳滩仍发现海胆、水母等踪影,职员只能“按需要”见一只执一只。
善用沙滩非只有游泳 学者指可因应潮汐涨退观赏海洋生物
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梁美仪指出,中潮间带或以下有不少如沙胆等生物居住,潮退时最好穿潜水鞋才下水,但认为与大自然接轨的形式多样,建议可改为晒太阳,或停下来细心观察身边的小生物,“即使是澳大利亚、夏威夷,不是所有沙滩都水清沙幼又大浪,有些地方看生物,即使潜水与鱼畅泳、看珊瑚,也要穿鞋,否则会拮脚”,建议康文署可因应潮汐涨退,设计手机App建议市民何时适合游泳。
梁美仪又指,龙尾滩像一个布袋,生物不容易被大浪冲走,懂浮潜的泳客可欣赏护沙堤上色彩斑斓的蛞蝓,不懂游泳的亦可在退潮时欣赏海星海胆、依附在石头上的贝类等。他认为,泳滩既然按“社会诉求”而兴建,亦经正当法律程序,现阶段应思考如何善用这个沙滩。
▼龙尾泳滩毗邻泥滩 掘蚬掘蚝未停止▼
毗邻泥滩生物非可食用品种 惟常遭市民带走
近年关祝文集中到龙尾泳滩毗邻的泥滩进行生态调查,惟每逢假期不少市民带胶桶及铁铲来掘蚬、掘蚝。即使泳滩开放,仍见有市民在滩上“动工”。他形容,在人工泳滩开放前,这里承受的压力非常非常大,“被掘走的生物,无论是蚬或鱼虾蟹,死得好冤枉,全部不是可食用品种......只是生物不能发声,无法反抗,死在人类手上已不计其数”,成另一个生态灾难。
据关祝文的观察,泥滩上部分物种仍顽强生存,曾发现过去在龙尾滩上的罕见物种。人工泳滩工程完成后,生态状况稍稍稳定,目前在内湾仍发现管海马。关表示,唯一诉求是游客有了泳滩,就不用再践踏这片泥滩,“周围太多人,有生物被捞走,可以走都走了,要人走了才有机会回来”。
自然生态论坛成员黄志俊也指,前往龙尾滩变得方便,配套也完善,人自然增多,不禁慨叹“好荒谬,香港人已经忘记这里之前不是这样,好善忘”。泥滩上的蚬原为“天然过滤器”,他指长期有人摸蚬,致数量大减,或进一步影响水质;于附近生活的海星、海胆也被捉走或弄死,希望当局进一步将泥滩列入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SSSI)范围,加强保护。
海洋生物监察保育计划今年完结
为补偿龙尾泥滩损失生境,政府2012年提出简称“汀角+”的汀角海岸生态保育计划,将龙尾与汀角之间的汀角东纳入保育计划,并迁移受影响的海洋生物到汀角东。土木工程拓展署回复指,目标海洋生物监察,将进行至今年下半年,即工程合约保养期完结。
土拓署表示,今年2月和3月在泳滩工程后,曾进行海洋生物调查。初步结果显示,龙尾泳滩附近生物多样性与毗邻的汀角东一带接近,其水质和生态环境,适合多类型海洋生物栖息。
调查人员亦发现,多种早在泳滩工程开展前一直居住在该水域的生物品种,在工程完结后亦再出现,当中包括孟加拉豆娘鱼、尾斑钝𫚥虎鱼、广东弹涂鱼、飞白枫海星、玉足海参、杂色角孔海胆、烟色枝鳃海牛(蛞蝓)等。
专家团队6月曾于龙尾西发现管海马
三年多前从龙尾搬迁至汀角东的两尾被套上颈环的管海马,土拓署去年已估计“可能已离开汀角东水域”,但鱼类专家曾多次发现其他健康的管海马,无发现受伤或死亡个案,故认为监察结果反映汀角东水域适宜管海马居住。此外,海洋生物调查专家团队在今年6月于龙尾西,也发现管海马,认为龙尾泳滩附近的水域亦适宜管海马居住。
“汀角+”推出后,渔护署亦负责开展一系列教育宣传工作,香港户外生态教育协会承办其中之一的汀角+大使计划,招募本地大专生接受培训及实地考察,包括海岸生态及生物多样性、海岸动植物辨识,并于汀角一带海岸记录人为活动及海岸物种等。
创办人及保育总监沈鼎荣认为,龙尾滩本身具高生态价值,失去了感非常可惜,希望透过培训“种子导师”,把生态价值及保育讯息传递给游客,明白生物不可随便带走,日后避免这类不需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