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2|青年初中随校悼念 母校停授六四真相 忧下一代失去认知

撰文: 林颖娴
出版:更新:

六四年件踏入32周年,中、小学过去一年成为政治风眼,有多年来坚持灌输六四历史、带领学生到维园晚会悼念的资深中学教师明言,不会再主动教导六四这段历史,担心会成为别人口实。到底学校如何成为下一代承传这段真相的媒介?教导六四是否等同偏离课程、远离国情?又是否形同煽动学生?
以往每年均跟随中学到维园参加六四烛光晚会的年轻人忆述,每逢踏入6月,母校便会在周会讲述六四的脉络,更会邀请不同阵营的人物到校分享国情,至中三便跟随老师到维园点起烛光。他带点自豪地说,学校在他认识国情的路上提供许多养份,令他更立体地认识国家的不同面向。但他慨叹教育界近两年成为政治风眼,母校已表明不再主动教育六四史实,忧虑有关真相将会断层,“我哋可能失去咗对善良、对坚持或者对良知嘅(态度)”。

90后的Ben忆述中学时期,每逢踏入六四这个时节,学校均会在周会讲述六四,邀请不同界别人士到校分享国家发展和国情,包括前资深建制派立法会议员、法律界人士等,教师亦会带队到维园参加六四烛光晚会,学生可以自由参与这些“体验活动”。他自中三起,跟随老师到维园点起烛光、聆听天安门母亲的发言,直至毕业后仍会跟昔日的同学在维园聚首。

“而家回想返,我觉得系𠮶种信念驱使嘅力量系可以好大,即系你相信嘅野、相信嘅价值,又或者你认为对的事,大家系会揳而不舍。”他10多年后回想,首次跳出电视机,亲身看到那片烛海时深受感动,亦深深感受到甚么是“伤痕永不磨灭”,但同时天安门母亲的发言亦令他感到非常沉重,“每年听佢哋讲一次,你就会明白,点解佢呢一刻都要继续坚持,喺现实面对好大嘅危险、威胁,都仍然要坚持讲佢嘅说话。”

▼5.30六四纪念馆重开▼

+14

中三当年正值北京奥运的时期(2008年),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达到顶峰,不少人对国家终于“大国堀起”感自豪,但六四集会才顿时令他立体地认识国情,推动他在随后两年参加办学团体和母校举办的北京考察团。母校的考察团带领他们访问上访村,有信访者紧紧捉着团友的手不放,希望学生们能把其不公遭遇带到香港这片自由的土地公诸于世,这些经历打破了他对国家迈向先进繁荣的印象,令他认识未彰显的不公并非遥远的历史,而是许多现代人的惨剧。

10多年后的今日,高中通识科被杀科,多名教师因教学表现被钉牌,有资深教师直言再教授六四事件等同“畀位人入”。六四历史亦在Ben的母校成为绝响,他认同学校是学生了解教科书以外的世界的重要渠道,包括提供平台、机会和学习动机,“老师其实本身冇必要畀乜立场,佢纯粹畀你认识,如果连认识𠮶件事嘅本质都成为一个罪过嘅话,过去𠮶大半年对于教育界𠮶只批斗,自我审查真系好inevitable(无可避免)”。

六四议题也许无法再入校,维园悼念连续第二年因新冠疫情被禁,六四纪念馆的未来仍是问号,六四真相是否会在下一代断层?Ben多番犹疑,亦未能得出结论,但他慨叹,现今社会环境犹如一个“大黑洞”,“不论系逻辑、历史、价值、文化,各样都有股无形嘅力量嚟吸走你”,他忧虑再过10年后,“我哋可能失去咗对善良、对坚持或者对良知嘅(态度)”,日后中学生更可能会对时事无感。

Ben认为当局强行将六四历史切割,正是港人舍弃中国人身份的助力,令新一代港人更恋栈于香港这片土地。

Ben自中三起便每年到六四晚会,至今已逾10年,Ben中学跟随学校到维园途中拍下这张相片。(受访者提供)

维园的烛光熄灭,也许正好带领港人亮起另一点光。到维园悼念六四死难者逾10年的Ben认为,六四晚会只是其中一个哀悼的方法,“如果我系坚持𠮶一个信念,形式有千变万化咁多种,尤其是香港一个咁多元、咁多平台嘅地方,喺而家呢个时势,为何不可有其他各种形式嘅方法呢?香港人永远都能够为自己,或者为身边嘅人带嚟一啲惊喜”。Ben亦计划当天穿上黑衣,下班后在街头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低头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