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生|杨永强:业界过份忧虑 回港医生未必多 有制度监察

撰文: 黄伟伦 马炜杰
出版:更新:

医生短缺问题困扰本港多年,政府抛出“特别注册”修例建议,豁免海外医生考试,符合条件后便可在香港正式注册,6月初在立法会首读。建议引来部分本地医生不满。
前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长杨永强今早(22日)于商台节目表示,本地医生毋须过份担忧,认为回港医生数量未必多,部分人才于牛津、哈佛等名牌大学毕业,习惯、培训与香港不同,于当地完成实习后亦未必想返港。他又称,政府可随时调整招聘人数,亦会有制度监测质素,形容业界过份担忧。

▼政府修例免试引入海外医生以纾缓人手短缺▼

政府建议,开辟新路径引入医生,豁免海外医生考试以特别注册形式在港工作,不过申请者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获颁已承认的医学资格,并于所在国家已注册成医生等。杨永强于商台节目《政经星期六》表示,措施有助缓减人手短缺问题,但帮忙未必大,回港的医生未必多。

他表示,有不少身处海外的香港医疗人才,或于牛津、哈佛等名牌大学毕业,不会即时回港,先于当地完成实习。虽有部分人可能因家庭因素回港,但有更多因习惯、培训不同,未必有意回港。

港府可控制聘用的海外医生人数

杨永强表示,医学界毋须过于担忧,政府可控制招聘人数,“唔系任佢入嚟”,即使承认其资格、学历,也不代表必定引入,招聘时亦会有监察制度,了解申请者学历、工作表现等,认为质素有一定保证。

社群组织协会干事彭鸿昌同样认同当局引入海外医生,他认为,做法有如将医学院置于海外,有需要时再引入,制度有弹性,而且相信医管局不会聘用无能力的医生。

杨永强认为,未必有太多海外医生回港。 (资料图片/郑子峰摄)

彭鸿昌认为,医护人手是解决医疗问题不可或缺的一环,现时公营医院专科门诊轮候时间长,曾有单亲母亲求助指,去年中发现心脏有毛病,却需轮候到2023年11月就诊,现时一直担心身体出现问题,曾数次到急症室求医,但又无经济能力到私家诊所。

杨永强表示,在其就任局长时,认为轮候12个星期已不可接受,至少要先让病人就诊,得知是否有大问题,先悉除其疑虑。

杨︰未经过考试医生质素不代表差

现时制度下,设“有限度注册医生”,获批准的海外医生同样毋须应考执业试。杨永强认为,即使有考试制度也未必有质素保障,而且未经过考试的医生,质素不代表差,例如港大医学院院长梁卓伟正是有限度注册。对于内地医生是否有足够质素,他表示未有评估,不过内地亦有不少水平高的医生,认为应由政府设立的委员会决定是否合符资格。

彭鸿昌认为,即使现时医生人手没有流失,全港医生数量仍然不足。(马炜杰摄)

彭鸿昌在节目后表示,即使现时医生人手没有流失,全港医生数量仍然不足,不能解决现有医疗问题。他认为,除了中大与港大毕业生,亦应放眼全球,估计每年有过千港人在海外接受医学培训,只要标准与本港相近,能确保医生质素,便可考虑让海外培训医生直接回港,而放宽非本地医生来港的方案亦值得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