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试引入海外医生 须符4大条件 服务公营医疗捆绑最少5年
本港引入海外医生议题一直备受争议,有支持放宽者批评本地医生有“保护主义”,质疑执业考试制度对海外医生设立重重关卡;反对阵营则强调医生执业资格试是确保医生质素的客观标准。争论声不休,食物及卫生局今日(18日)就引入海外医生公布重大政策改动,拟修改法例,另辟免试制度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修例草案将于6月2日在立法会进行首读。
根据政府建议,当局会制定指定海外医学院院校名单,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的合资格医生在公营医疗机构工作最少5年,便可以取得正式注册资格,换言之可于捆绑期后转为私人执业。
▼政府修例免试引入海外医生以纾缓人手短缺▼
相关新闻:海外医生|认可院校名单10人注册委员会制定 考虑语言及国际排名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下午就《2021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举行记者会。卫生署署长陈汉仪医生和食物及卫生局副秘书长(卫生)关如璧亦出席。
陈肇始表示,现在建议开新路径引入医生,不会取代现有执业资格试及有限度注册制度。
免试引入海外医生4个重点条件:
1.申请人必须是本地永久居民
2.要有颁授获承认医学资格 (将制定指定院校名单),并在所在国家已注册成为医生。
3.在医院管理局 / 卫生署 / 香港大学医学院 / 中文大学医学院 作特别注册担任全职医生。取得专科资格前后都可回来,在上述公营至少工作5年(有专科资格),而未有专科资格要多于5年。
4. 有关海外医生通过在职评核,服务称职、令人满意。
最长须服务公营医疗机构11年 最短捆绑5年
陈肇始称,专业资格上处3个不同阶段的医生都可获接纳申请。第一是已取得专科资格的医生,其资格须获得医专认可;已考获初期或中期考试的医生,可在港继续专科培训;而未开始专科培训的医生,可回港接受专科培训 ,大约需时6年,视乎不同专科而定。他们成为专科医生后,须再在公营机构工作5年,即合共约需要11年才可在港正式注册。
被问到是否将决定医生注册的权力转交予医生工作5年的公营机构,陈肇始强调,在职评核只是法案其中一项要求,“医生有其他关卡要过,需要喺当地取得资格,需要喺本港公营雇主拎到一份工,之后再会有评核,佢哋仲要喺医专通过专科资格。”陈肇始又说,相信不同机构考核有不同核心要求,譬如医管局会著重临床技术和知识等;卫生署要求视乎专科特别需要;而两间大学则会著重临床要求及研究、教学水平等。
至于公营机构该如何挽留这批工作5年的专科海外医生,陈肇始相信他们自有挽留人才的方法,如让医生得到满足感、提供晋升机会、改善工作环境等,作为雇主应留意。
陈肇始指出,相信全球合资格申请的医生可能数以千计,暂时难以评估法案能吸引多少非本地培训医生返港工作。不过她称在数年前曾就有限度注册医生议题,到英国及澳大利亚推广, 当时有很多香港医学生表示有意回港。若此法案吸引不够医生返港,其他增加医生人手的工作都不会停止,如会继续增加本地医科生培训学额等, 多管齐下增加人手。
陈肇始又称,政府已会见医委会、医专、两间医学院、医学生、医学团体、病人组织、教育界及医生组织等。她形容与医生业界的讨论有建设性及平和,“相信大家都同意要解决医生短缺问题,只系点样解决,需唔需要加其他方法解决。觉得大家沟通上系讲咗,医生有唔同意见,都有畀有建设性嘅意见。”被问及为何没如过往做法举办公众咨询,她解释,多年来已听到立法会议员及公众意见,“我谂市民都期望政府揾到(纾缓医生不足的)解决方法,我谂大家意见都好清晰。”若这次解说后,市民有任何意见,均欢迎向政府提出。
认可院校名单,由特别注册委员会制定,3年检讨名单一次。
陈肇始表示,委员会主席将由行政长官在上述医委会委员等委任,以独立客观、高透明度制定名单,考虑教学语言、课程内容、医学院国际排名、觉得适合的因素 ,“不会存在政治考量”。指定院校名单的数目未有定案,应不超过100间学校。
食物及卫生局进行的“医疗人力推算2020”(以2017年为推算基准年)显示,根据本港人口结构变化推算医疗服务需要,医生人手由目前到长期均会持续短缺。到2030及2040年,分别会短缺1 610名和1 949名医生。
陈肇始指出,医院管理局和卫生署的专科服务轮候需时,主要原因是医生人手短缺。由于本地医生培训需时,加上实际因素所限,令两间医学院难以持续增加培训学额,因此政府不能单靠增加本地培训学额以解决人手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