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医院体验馆展品打卡位全览 冀向公众揭开“入青山”神秘面纱

撰文: 李恩慈
出版:更新:

医山医院一向予人感觉阴森又神秘,迎来服务社区60周年,该院将开放“精神健康体验馆”,让公众亲临发掘迷思答案。青山医院行政总监林明相信,“医院愈透明,公众对精神病人的误解就愈少”,冀籍此机会揭开青山医院的层层面纱。
展馆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部份,这次传媒预览仅开放了“过去”。除了历史故事和治疗仪器等,馆内更设有多个打卡位,给市民拍照留念、向朋友分享“入青山”的滋味。

参观青山医院市民需登记名字和电邮地址以获取“确诊手带”。(郑子峰摄)

大门有打灯图案“我入左青山”

“精神健康体验馆”位于青山医院学院楼(S座)二楼。入口外的走廊是旧日屯门田地璧画,让市民俨如置身60年代的青山医院,感受其隔涉荒凉。大门两边为具标志性的“青山医院”中英文牌匾,属首个打卡位。大门为白色闸,打开时更有古老生锈的声音。

市民入场需登记名字和电邮地址以获取“确诊手带”,甫踏进大门便能看见地上的旋转打灯图案,写有“确诊入院”及“我入左(咗)青山”字样,非常趣怪。

甫踏进青山医院精神健康体验馆大门便能看见地上的旋转打灯图案。(郑子峰摄)

青山医院令屯门改叫屯门

展馆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部份,这次传媒预览仅开放了“过去”。

首个环节为青山医院历史,两分钟影片可让公众略认识医院的发展历程。旁边的文字描述提供更多详细资料,譬如屯门旧称青山,不过当区居民易因青山医院而被误会为精神病人,政府于1973年宣布改名。

前方玻璃柜内有一个青山医院模型,让市民细看医院在1992重建前后的面貌,而旁边的萤幕放映著旧时纪录片拍下的病人日常。

向走前数步的景点为“青山亭”,仿照青山医院于60年代建成的凉亭,供病人乘凉。原址于1992年医院重建时已清拆。(郑子峰摄)

重现60年代“青山亭”

向走前数步的景点是“青山亭”,设计仿照青山医院于60年代建成的凉亭,原址于医院重建时已清拆。亭内的电视机播放20段访问影片,受访者均为对本港精神健康发展有影响力的人,例如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主席黄仁龙、“元洲邨安安幼稚园斩人案”的相关人物等。

+1

向病人淋水或浸水原来叫“水疗法”

转入展馆另一边,主题是昔日的精神病疗法和医疗仪器。其中一个大玻璃柜展示约束衣物的演变,包括70年代至00年代最常用的三角绷带、70年代已被淘汰的羊毛手脚保护带和长袖约束衣、现今常见的安全约束衣和磁力锁约束带等。

另外,有影片介绍三种已被停用的精神病疗法,包括水疗法(即向病人淋水或浸水)、胰岛素休克治疗和前额叶脑手术。

玻璃柜旁边有制作“个人精神病历”的机器。(郑子峰摄)

玻璃柜旁边有“个人精神病历”制作机器。市民只需在机器扫描手带的二维码,便可制作印有名字的模仿病历纸,并可发送至市民登记入场的电邮地址,以作留念。

仍有7间保护室

而玻璃柜前方是软垫保护室,病人可从小T型窗户窥探外面的情况,窗口也方便医护人员观察病人的状况。精神科资深护师邓志强解释,保护室专门为情绪不稳的精神病人而设,四周的墙均是软垫,以防他们自残;T型窗的面积小,防止病人打破后逃跑。现时青山医院仍有7间保护室,墙身的颜色比往更柔和、光线亦更充足。

保护室大门对面为法医围墙璧画,画中的病人在山上观景,景观虽开扬,面前却有一幅五米石墙。(郑子峰摄)

保护室大门对面为法医围墙璧画。画中病人在山上观景,景观虽开扬,面前却有一幅五米石墙。邓志强说,青山医院的病人爱看风景,但由于不少人曾犯刑事案,法医围墙的作用是阻止他们逃走。

“过去”展馆尽头的墙壁是一帧旧病房黑白照,十多张病床几乎相倚,可见从前的病房有多挤逼。图为青山医院行政总监林明。(郑子峰摄)

可卧病床拍照打卡

而展馆尽头的墙壁是一帧旧病房黑白照,十多张病床几乎相倚,足见从前的病房有多挤逼。邓志强忆述,青山医院至90年代,每间病房均容纳逾百名病人,“要记晒每个病人个名都好花时间,医护巡房只可以照顾佢哋日常起居,好难逐一了解佢哋嘅社交同故事。”照片墙前方放置了两张单人病床,市民可躺著拍照打卡。

左起:青山医院行政总监林明、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执行委员会联席主席萧慧敏。(郑子峰摄)

VR体验听觉和幻觉等精神病征

青山医院精神健康学院执行委员会联席主席萧慧敏透露,“现在”展馆部份有四间体验馆,并提供VR体验,让市民感受听觉和幻觉等精神病征。展馆亦聘请了四名精神病康复者作朋辈支援员,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将来”部份则向公众提供减压小贴士等实用资讯。

青山医院行政总监林明说,希望透过展馆揭开青山医院的神秘面纱,笑言要让公众知道“(青山医院)都系普通病房啫,唔好觉得(病人)困咗落山窿。”他相信医院愈透明,公众对精神病人的误解便愈少,有助减少歧视。

基于疫情缘故,“精神健康体验馆”的启用时间仍有待公布,林明期望展馆可在今年内开放给公众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