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抗盐碱大豆八年增收1.2亿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撰文: 王晋璇
出版:更新:
“同心筑梦 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湾区行第四场联合采访团,今日(24日)参访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专攻研究大豆创新培育的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实验室主任林汉明教授表示今年6月底将与港府签署产学研协议,往后加强大豆深加工领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每公顷大豆减排1050公斤二氧化碳
“我们的大豆能减少氮肥需求,每公顷相当减排1050公斤二氧化碳。”林汉明解释。团队与甘肃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的“陇黄大豆”,在西北盐碱地创造经济与环保双效益。
实验室培育的耐盐碱大豆在甘肃黄土高原累计推广150万亩,八年间为农民增收1.2亿元人民币。这项研究,正从实验室走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农田。
“科学搭建国际的友谊”
林汉明表示:“我们需要建立跟一带一路及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透过三项行动实践:无偿提供耐逆种源、建立农技直通机制、组织跨境研学,强调“通过科学来搭建国际的友谊”。
巴基斯坦因气温过高无法栽种大豆,但种下实验室的抗高温大豆豆种,“当地气温48度,我们的豆种依然存活。”今年新开展相遇帮助孟加拉国改善水稻和大豆的种植。
“研究回归产业 利润服务科研”
“科研不能只靠政府资金,要有产业反哺。”实验室项目将在6月底与港府签署产学研“1+”项目,是24个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希望7月初启动。团队瞄准大豆深加工领域:“全球功能食品市场庞大,大豆肽、膳食纤维都是方向。”但他坦言挑战:“科学家懂基因编辑,却不熟悉商业合约与市场开发。” 希望透过政府项目推动大豆产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