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发展局锁定11地点超前部署应对暴雨 下周二提交文件
为加强应对极端天气,土木工程拓展署及渠务署去年底分别完成有关本港防洪管理及沿岸灾害的研究,并分别于全港15个地区进行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及在26个沿岸地区进行防风暴潮改善工程。发展局发言人预计,有关工程可以应付比2023年特大暴雨多一成的雨量,以及山竹、天鸽级数台风带来的风暴潮。当局并已锁定11个到本世纪中期或有较大风险的地点,作“超前部署”陆续改善防洪设施。
当局预计,就本世纪中而言,气候变化为本港沿岸地区带来的水浸风险属于可管控的程度,至于本世纪末,当局预期现时的策略大致仍可管控水浸风险。发展局将于下周二会向立法会提交应对极端天气防洪管理及海岸策略文件,并简介本港在气候变化下,长远的防洪和海岸管理综合措施。
本港现时每年平均降雨量约为2,400毫米,其中八成于5月至9月,因此强降雨一直是本港一大挑战。渠务署于2022年起进行防洪管理研究,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及本港雨量将显著上升,因此研究制定出综合防洪管理策略,并为全港检视及制定雨水排放整体计划。
署方指,雨水排放整体计划已审视各区的雨水排放设施,并因应不同地势特点及限制,以截流、蓄洪及疏浚方式,在全港进行15项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包括兴建蓄洪池、雨水排放隧道等,地点包括黄大仙、柴湾、观塘等,预计会在2030年底前陆续完成;相关工程耗资逾170亿元。
因应2023年9月的特大暴雨,渠务署亦已更新《雨水排放系统手册》,把至本世纪中200年重遇期的设计降雨量提升至每小时172毫米,较当时的150多毫米高出一成多。
至于每年都会侵袭本港的台风,土木工程拓展署去年底亦完成了海岸管理计划研究,分析气候变化下风暴潮、风浪和海平面上升对本港沿岸地区的影响。署方估计,以现时保留现有海岸线的“不干预”策略及维持现有海岸防线或提升防御能力的“坚守防线” 策略,就本世纪中期而言,本港沿岸地区的淹浸风险属于可管控的程度,至本世纪末则属“大致仍可管控”的程度。
26处低洼水浸黑点加设防洪墙等 最迟2027年完成
另外,土拓署在2021年进行的另一项研究,则识别了本港26个沿岸低洼或当风住宅地区,包括杏花邨、大澳、西贡等,并在2022年起斥资约3亿元进行沿岸改善工程,包括加设防洪墙、可拆式挡水板、摆动式闸门等,当中16个地区已加设,其余最迟会于2027年全部完成。
发展局预计,工程完成后,各沿岸地区将有力应对山竹、天鸽级数台风带来的风暴潮。署方又计划在另外11个预计会在本世纪中出现问题的沿岸地区作“超前部署”,进行有关工程。
署方并指,在全球很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大澳和鲤鱼门两个低洼地区在接近本世纪末时,有可能受到台风的较大影响,故署方已实施应变和管理措施,以缓减沿岸水浸风险,并计划在本世纪中后,审慎观测气候变化的长远发展,以决定长远措施。
当局下周二将会向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提交有关研究和文件,并简介本港在气候变化下,长远的防洪和海岸管理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