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玛利亚会办网课 增学生预防自杀及支援朋辈意识 齐守护身边人
香港学生自杀率持续上升,撒玛利亚会今日(17日)推出“自杀守门员网上课程”,让学生、老师及公众学习有关预防自杀的知识及技巧。课程涵盖五个单元,教导学生如何从言谈和行为之间辨识并支援有自杀念头的同学。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黄蔚澄指,课程在设计时融入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希望能更贴合不同群体的需求。
课程融入心理学“计划行为理论” 从朋辈层面及早介入
近年学生自杀个案持续,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撒玛利亚会推行“赛马会拥抱生命系列 2.0:正向人生导航计划”,为学校提供自杀预防及全方位危机介入服务。机构联同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黄蔚澄,推出了“自杀守门员网上课程”,让学生、老师及公众学习有关预防自杀的知识及技巧。
过去十年间10至19岁青少年的自杀率增幅达2.8倍
根据香港大学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报告,自2013年以来,10至19岁青少年的自杀率急剧上升,在过去十年间的增幅达2.8倍。香港青年协会近期的报告指出,有近三成的中学生曾经考虑自杀或伤害自己。于过去一周,亦有11岁女童怀疑受情绪困扰而结束生命。
课程涵盖五个单元,教导学生如何从言谈和行为之间辨识自杀念头,支援有自杀念头的同学,亦会介绍相关的社区支援服务,期望能够从朋辈层面及早介入,支援学生的心理健康。
黄蔚澄指,课程能让更多人掌握识别受情绪困扰的青少年的技巧,为他们及早提供支援。他介绍,课程在设计时融入心理学中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希望能更贴合不同群体的需求。他亦鼓励大家可以多多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进一步提升精神健康,为社会建立更关爱、更积极的氛围。
自杀前五大危机信号及五大守护建议
以下是五个自杀前可能会出现的危机信号,当观察到这些行为时,当事人或许正经历困扰甚至有自杀风险,需要身边人和专业人士的支援。
表达绝望感: 认为自己的情况永远不会改善,或没有任何出路。
社交退缩:突然从朋友、家庭或社交场合中变得退缩,减少社交互动,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异常行为:展示出不寻常的行为,例如:极端的情绪起伏,或是突然从极度沮丧转为异常平静或开心。
谈论死亡或自杀: 经常谈论死亡、自杀或自我伤害的方式。
处理个人事务: 例如:撰写遗嘱、将个人物品赠予他人。
在面对朋友或家人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时,我们应积极地帮助他们获得所需的支持,以下是五个有助守护身边人的建议:
积极聆听: 提供一个安全、非评判性的环境,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耐心聆听对方,不要批评或急于提供解决方案。
观察行为改变: 留意任何不寻常的行为或情绪变化,如失去兴趣或激烈的情绪波动。这些变化可能是求助信号。
提供信息和资源: 帮助他们了解身边的支援和社会资源,例如:辅导服务、热线服务或社区中心。
鼓励专业帮助: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协助,强调这并非等于展示自己的弱点,而是勇敢的表现。
持续支持:即使他们开始接受治疗或情况似乎有所改善,我们仍然需要定期询问对方的感受,持续地关心和支持对方。
撒玛利亚会:课程为精神健康里程碑
撒玛利亚会董事会联席主席廖靖峰先生今日在课程启动仪式上致辞表示,课程意义重大,“今日不仅是课程正式启动的日子,更是社会在精神健康层面的重要里程碑,象征著全社会携手共建更健康、更关爱的未来。”
狄志远吁当局正视问题
社福界立法会议员狄志远指出,无论是整体健康风险还是长者自杀率,数字均达到新高,情况令人忧心,呼吁社会正视问题,并希望政府能采取更多实质行动,更直言目前政策仍然流于表面,未能为有需要人士提供足够的保护。
《年少日记》童星黄梓乐盼通过表演 让观众意识一同守护身边人
于电影《年少日记》担任主演的童星黄梓乐感到荣幸能参演此课程,在拍摄过程中学习如何向朋友和家人表达关怀和支持。他希望通过表演,让观众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防止自杀的守门员,一同守护身边人。
导演陈德森于活动中表示面对惊人的自杀数据,他深感震撼,并因此决定在这方面投入更多努力,希望社会能对精神健康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并鼓励每个人勇敢寻求帮助。唱作歌手陈健安及香港足球代表队队长叶鸿辉则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议题,并鼓励人们开放讨论心理健康问题,有需要时寻求专业帮助,以减少自杀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