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自杀身故家属难走出悲伤 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盼当局增支援

撰文: 任葆颖
出版:更新:

十年前,Samson亲眼目睹患抑郁症的太太一跃而下,最终证实不治。对于顿失挚亲的人来说,抚平伤痛的路或许漫长,但其实并非孤单。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自2004年设立“活出彩虹服务”,盼为自杀身故者亲属搭建平台,让他们相互扶持。该会将10名服务使用者的心路历程编写成书,今日(18日)举行《遥远的他》新书发布会,盼提升社会对自杀者亲友的关注。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举行《遥远的他》新书发布会。(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提供)

《遥远的他》集结10位自杀身故者亲属心路历程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今日(18日)举办 《遥远的他》新书发布会,讲述10位同路人在面对亲友自杀后逾10年的心路历程,由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与港大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副教授黄蔚澄教授及其团队共同编写。

该10名受访者皆为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专为自杀身故者亲属设立的“活出彩虹服务”使用者,他们亲述身边亲友自杀离世后的心情,及后随时间及使用服务后的心境变化。服务至今已有400多人参与。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举行《遥远的他》新书发布会。(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提供)

盼港府增加自杀者亲友支援 识别较隐蔽人士

其中一自杀者亲友Samson在发布会分享经历,并忆述10年前在家亲眼目睹患有抑郁症的太太跳楼自杀,他当时心情崩溃,且感到自责,自我封闭起来,谁都不想见。他经情绪科医生转介至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并参加“活出彩虹服务”小组活动,心情渐渐放松。

他说,单靠自己走出困扰十分困难,参加辅导、小组活动,与同路人互相支持对他有很大帮助。他称近年自杀个案数目不少,其实很多家属需要援助,他希望政府可以增拨更多资源投放在自杀者亲友的支援服务上,并建立不同渠道支援较隐蔽的自杀者亲友,让本港相关支援服务可以进一步扩展,他亦鼓励现时受到情绪困扰的自杀者家属应尽快寻求帮助。

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举行《遥远的他》新书发布会。(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提供)

亲友寄语“不要以亲友自杀为耻” 有需要可寻求帮助

另一自杀身故者亲友Wini回忆,女儿十多年第一次从三楼堕下受伤,纵然出事后Wini一直陪在女儿身边,她最后还是自杀。面对女儿的离世,Wini以“麻木”形容当时心态,整个人不知所措,甚至想过自杀。后来她经家庭社工转介至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便开始参与“活出彩虹服务”活动,认识不同组员,互相分享自己的故事,心情渐渐得到缓解。

Wini表示,如果更多自杀者家属参与这些活动,或对他们的帮助更大,又寄语他们不要以亲友自杀为耻,有需要就寻求帮助,不要怕被别人闲话。

作者:正进行研究 盼让更多人了解创伤后成长的可能性

作者之一黄蔚澄教授一直进行有关自杀的研究,其中包括研究自杀对自杀者亲友的影响。他说,目前正进行一项长期研究,了解那些因自杀失去亲人超过十年的人现在的情况,探讨他们在失去亲人后的生活变化和心路历程,让更多人了解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的可能性。

另有研究显示,1名自杀者足以令他/她身边6至30位亲人或朋友带来心灵创伤,香港每年约有1,000人自杀,即至少每年有6千至3万多名自杀者亲友受影响。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自杀危机处理中心主任韦赛姬表示,期望政府能正视此项服务的必要性,从政策及支源方面配合,让服务能全面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