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德奖学金|港大2法律系女生进修计划悬殊 目标均要填法律缺陷
香港大学法律系毕业生孙子晴及曾怀恩是今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学金其中两名得主,她们选择了不同进行道路,盼能实践心中抱负,填补法律缺陷。
孙子晴选择升读哈佛大学法学硕士,冀学成后可为香港带来更多法律普及的经验;曾怀恩则转变路向,报读演艺学院编舞课程,冀透过艺术为人们纾解法律无法触及的精神困扰,更自信扬言要透过法律知识“做个有钱的Artist”。
187人争海外研究生奖学金及海外奖学金
尤德爵士纪念基金第38届奖学金颁奖典礼昨(16日)举办,本届有958名学生、4名学徒及5名在职人士获颁授奖学金及奖项,基金在2024/25学年共拨出294万元。港大法律系毕业生的孙子晴及曾怀恩,分别获取30万元及4万元奖学金。
孙子晴和曾怀恩有著很多相似的经验,同一年入学,在读书过程中看见法律缺陷。有趣的是,他们为弥补法律缺陷,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教育局指竞逐2025/26学年海外研究生奖学金及海外奖学金的情况相当激烈,在187名申请人中,孙子晴脱颖而出,夺得海外研究生奖学金。
孙子晴本身抗拒留学 升读哈佛钻研法律普及和法律援助
孙子晴现任港终审法院司法助理,是次获取30万元奖学金,将全数投入于未来升读哈佛大学法学硕士的学费及生活费。她称本身抗拒外国升学,“这行大多都认为(去名牌大学进修)是必需品,我不想仅为提升CV(履历)而留学。”
但在大学最后的一两年内,她于港大法律教育中心实习,遇到一单超过法律时限的案件,令她认识法律的限制,亦是她决心发展法律普及的关键。其后,她发现美国在法律普及和法律援助方面有更全面的发展,决定留学美国。
“当时我的老师教我,很多时候你会遇到无法帮助的问题,你要思考你的角色还可以做什么。 ”就该单案件,她的老师说应鼓励事主放下,尝试诉讼外的其他方法,例如索偿等。
体验法例限制 感因市民不知道有规例
孙子晴称经历该案后,发现某些案件有需要采取措施时,却会被现有法例限制。之所以会遭受限制,很大程度因为市民不知道有规例,例如法律时效性等,这也使她肯定法律普及和法律教育的重要。
我们有科普,身体不舒服会去Google,但市面上却没有法普。
她期望藉外地学到的知识,普及香港法律规例,令大家知道有问题时可以向谁查询,或者可采取的行为。
目标毕业后回港做大律师:做好小人物故事
对于未来,孙子晴已有清晰的目标。“法律很贴地,与每个人都有关,小至冲红灯,离婚等事宜,很多时候(法律)在个人层面发挥着影响。”正因如此,她决定硕士毕业后,回港在大律师行实习一年,一年后成为大律师,并在公共法及行政法等范畴钻研,冀“做好小人物故事”。
她亦希望回归大学,建立更多特定范畴的法律教育中心。她表示哈佛有约50个特定范畴的教育中心,对比下,香港特定范畴的教育中心寥寥可数,期望日后可有系统地于香港建立不同的教育中心,帮助小众群体。
以编舞填补法律缺陷 表达事主感受
同样毕业于港大法律系的曾怀恩则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报读演艺学院(APA)编舞学士课程,她表示艺术的力量比想像中大,可以表达法律无办法伸张正义下的感受。
“我是一个心急的人,希望能用更贴身的方法帮助小众(群体)。”曾怀恩同样在港大法律教育中心实习,与孙子晴不同的是,她更多接触有关精神病人和弱智人士要求出院的案例。她发现客户有强烈的心理需要,但法律没有办法填补这些需求,当时的她思考良久,“究竟可以做什么帮助他们?”
后来,她接触编舞课程,与长者共舞,发现舞蹈更有助她发挥心中所想及信念,增进社会共融,便义无反顾报读APA编舞课程。
从律师转成舞者,路途上是否受到很多反对?曾怀恩笑称,由于自己大学毕业后便财政独立,父母对此并没有太大反对。不过总免不了闲言闲语,会问读了5年法律不做法律相关行业是否浪费,不过都明白女儿的抱负,并无太多阻拦。
写计划书申资源 期望做有钱艺术家
父母没有阻拦,那么自己由法律系转读编舞时又是否有挣扎呢?曾怀恩称挣扎过,但她自3岁开始学舞,2017年时曾报读APA,可以说APA是她的梦想。“编舞需要对社会议题有了解,大学5年有很多不同的经验,可以帮助我表达我想讲述的事情。”她指法律系的培训令她有能力撰写计划书,认为社会上有很多资源,期望将来可“致力做一个有钱的Artist”。
被问两人如何看待对方的选择,以及现时香港法律是否仍能保障小众群体?曾怀恩称仍相信法律能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她更愿意从心灵上帮助他人,“我是心急的人,如果你愿意等待程序过程,其实法律很有用。”
孙子晴则表示,大学5年影响每个人的选择,由于家中不富裕,从小便能共感他人的困难,期望日后可用该能力在法律领域上帮助他人。“美丽的画面需由不同岗位的人共同创造。”
另有6名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获颁发纪念基金奖、928位高中学生和12位职业训练局学生获颁高中学生奖,4名学徒及5名在职人士获颁授奖学金及奖项,包括现任中电二级技术员钟晓莹。她表示,修读电机课程时很多学生都是男性,想打破性别界限,透过细心的优势,寻找自己在行业的出路及定位。
获得残疾学生海外研究生奖学金得奖者为潘思灵,现就读中文大学,计划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修读语言学硕士学位课程。
在2024年DSE中学文凭考试取得优异成绩,获颁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的6名学生为:
(一)圣保罗男女中学的黄澍僖,超级状元;
(二)圣若瑟书院的廖俊翔,超级状元;
(三)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的梁萦牵;
(四)皇仁书院的蔡政羲;
(五)浸信会吕明才中学的陈晞证;及
(六)拔萃女书院的何雅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