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赠|肺移植康复者现身说法:幻想收到医生通知有肺换

撰文: 洪戬昊
出版:更新:

颜希煊是一个已康复的肺移植者,他在手术,肺功能一度只剩10%至15%,期间靠药物能维持基本生活,这种生活维持近两年。到做手后前三个月,病情恶化至需要佩戴呼吸机,不能离家半步,“𠮶3个月真系好难过,食嘢都冇力”,更会经常幻想收到医生电话通知有肺移植。

香港器官捐赠率持续低迷。根据香港移植运动协会名誉会长周嘉欢医生提供的数字,香港每年也有接近4万人死亡,但去年只有30宗器官移植;内地10年前才开始发展器官移植,但去年的捐赠率已超越香港。

为了推广器官捐赠,香港医学会将于下月13日举办器官捐赠推广步行“春耕行动”,让参加者在活动期间有机会与家人及医生就器官捐赠交流。

为了推广器官捐赠,香港医学会将于下月13日举办器官捐赠推广步行“春耕行动”。(学会提供图片)

上班路上不舒服到急症室求医 检查始知肺部严重纤维化

颜希煊发病当日正在上班路上,突然觉得呼吸急促,十分不舒服。他刚巧在九龙塘附近,于是便到浸会医院挂急症,打算做简单检查。岂料,检查发现他血含氧量偏低,医生便建议他留院作详细检查。结果发现他肺部严重纤维化,肺功能只剩10%至15%,建议要作器官移植。

接受移植前3个月病情恶化 体重轻了45%

在香港,器官移植少不免等待。颜希煊等了近两年,期间靠药物能维持基本生活。在接受移植尸肺前3个月,他的病情恶化,需要佩戴呼吸机,不能离家半步,“𠮶3个月真系好难过,行每一步都冇力,去厕所、冲凉、食嘢都冇力。觉得好灰暗,冇曙光咁。”

由于没胃口吃东西,颜希煊的体重由108公斤大跌至不足60公斤,即减磅45%。他更会经常幻想收到医生的电话,通知他已找到合适器官作移植。

险些错过有肺换电话通知 现需多做带氧运动适应新肺部

朝思暮想的一幕终于发生,但他却险些错过这个通知,“(来电)冇见过个电话,拒绝通话咗两次,好庆幸第3次有听到。”收到电话后,他立即到玛丽医院进行移植手术,整个手术历时6小时。术后他只需留院一个月,已回复正常,现时他有遵从医生建议,多做带氧运动,希望尽快适应新肺部。

周嘉欢医生分享了一些香港器官捐赠率低下的原因。(洪戬昊摄)

要保留全尸、未能诊断病人脑死亡等致港人器官捐赠率低下

香港移植运动协会名誉会长周嘉欢医生分享了一些香港器官捐赠率低下的原因,例如保留全尸;医院深切治疗部不够,导致未能诊断病人为脑死亡,而错过很多潜在的捐赠者;有资格执行器官移植的医护人员不足等。

跨境器官捐赠恒常化有助解决问题

潜在的解决办法包括跨境器官捐赠恒常化。周嘉欢指,现时卫生署及医管局已与内地政府组织开展讨论,其中一大困难为器官的运输方法。但她指,欧洲国家的跨境器官捐赠已有60至70年历史,相信香港也能做到。

香港医学会公布将于4月13日举办器官捐赠推广步行“春耕行动”。(医学会提供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