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波网志吁放下争拗面对现实 重申有持续开拓土地需要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的公众参与已展开一个多月,发展局局长陈茂波今日(11日)发表网志,指明白有土地、有空间,并不能完全解决香港当下的种种困难甚至矛盾,亦理解个别人士对土地规划、资源分配及发展优次的不满,但重申有持续开拓土地的需要,建议中的东大屿都会和新界北两个策略增长区,正正可减少过去长期困于土地不足,忙于“追落后”、“还旧债”的规划发展工作,若被迷思或误解掩盖香港的长远发展需要,只会令香港发展停滞不前。
填海非“大白象”工程
陈茂波以“继续聆听《香港2030+》”为题发表网志,就公众对东大屿都会和新界北两个建议策略增长区的质疑,作进一步解释。东大屿都会建议涉及的填海及基建工程,被质疑是“大白象”工程,陈茂波解释指,填海不但可避免影响现有社区,亦有较少的规划限制,有利日后综合规划和设计,建造低碳智慧新都会,且时间落实的可控性亦较高。他认为,东大屿都会所处的地理位置具策略性及便利性,且位处的中部水域,其生态敏感度相对较香港的东部及西部水域为低,故可进行大规模的填海造地。
此外,东大屿都会及新界北的两个增长区,分别提供20万及21.5万个就业机会,可大幅改善香港现时居所与职位地点分布失衡的情况。
对于坊间质疑未来香港人口增长放缓,持续的土地开拓是否过量,陈茂波认为不应只着眼人口增长数字,而应考虑更多宏观因素,包括香港住户平均人数一直下降,住户数目持续增加(由现时到2044年约增加50万户)、未来受重建户的安置需要、人口老化、支援家庭所衍生的政府、机构及社区设施和服务需求、以至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用地需要等。
未来住屋容量达900万
他续指,长远本港仍欠1,200公顷土地,两个建议策略增长区则可为香港提供约1,720公顷的土地,令香港的住屋容量可达900万人,数字与政府统计处估算2043年的822万人口顶峰再高出10%。这10%正正是一直提倡的土地储备,让土地供应有适当的缓冲,既减少过去长期困于土地不足,忙于“追落后”、“还旧债”的规划发展工作,有需要时亦可灵活转化为“调配空间”,迅速应对社会诉求的转变,以至有条件提升现有休憩空间和设施的政策措施。
陈指出,虽然现届政府任期接近尾声,但为着香港未来长远发展,其工作从来没有放松,又重申,若被上述的感觉、迷思甚至误解掩盖香港的长远发展需要,只会令香港的发展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