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历史建筑难敌历史巨轮 维修费高昂 业主叹政府资助杯水车薪

撰文: 谭贵鸿 黄静薇
出版:更新:

保育历史建筑的声音,近年此起彼落,公众对追溯本土历史的执著和情怀,从未间断。特首梁振英今年初公布的《施政报告》中,接纳古物咨询委员会建议,成立一个5亿元保育历史建筑基金,但只预留1亿元予公众教育,以及增加已评级的历史建筑维修资助上限,余额则支付第五期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即使不少业主多番表明欠缺资金复修,但政府始终未有重视,令多幢屹立逾半世纪的历史建筑饱历风霜后,或倒塌、或重建。摄影:李泽彤、江智骞、钟伟德、龚慧、罗君豪

有80年历史的袁家围,花园建筑已破烂不堪,以主屋、东更楼及旁边小屋的情况为最差。

二级历史大宅变颓垣

当记者抵达梅窝,沿着银树街行走至一小径,见到一座石砖堆砌的围城临河而立。走近围城细看,只见6幢建筑物处处残缺,地上堆满瓦砾铺满厚厚灰尘,水泥剥落露出铁支,主屋屋顶更只剩下一条木梁横放,而东更楼旁的小屋屋顶,亦早已塌下。

这一座名为“袁家围”的围城,背负着二级历史建筑之名,主屋前的一支古炮,虽然一早已经哑火,却是烽火连天、保家卫国的抗日时期历史见证。

袁家围第三代后人袁哲之向记者表示,爷爷袁华照时为国民党军官,在二战时期带同家族80人到梅窝定居,并建成城堡式的围城“袁家围”,同时作瞭望及抵御日军侵袭之用,大屋一砖一块的花岗岩,都是人手一件件砌上,大宅在抗战时期更曾接济国民党元老何香凝等名人,连港督麦理浩亦曾远道而来拜会。

历史巨轮不断推进,6幢建筑物久失修下渐变荒地,袁哲之无奈叹道:“我希望喺我有生之年都可以保留佢(大宅)。”

主屋天台敌不过风雨而倒塌,只剩下一条木梁。
主屋的石屎剥落情况极为严重。
66岁的袁哲之指,有生之年也不想拆掉大屋,但批评政府过往100万元资助太少。
苏彰德每年约花30万去维修保养该幢建筑物,包括为墙身注入化学剂,以防止漏水等问题。

业主冀政府多推动保育

据现行机制,私人拥有已评级历史建筑的业主,可向政府申请资助进行维修,惟在11月21日前,资助额上限定在100万元水平,“100万嘅资助额太少,根本畀唔到成个工程费用,只能够做到小修小补,唔汤唔水不如唔好做。”政府近日将资助额增至200万,惟对动辄耗资千万元才能完成的复修工程,无疑是杯水车薪。

来到中产聚居的跑马地,于快活谷马场旁边的毓秀街,曾有3组共6幢的欧式洋房,与这条街一同于1930年代拔地而起,但随着1970年代重建后,如今只剩下一幢洋房,现时则改装活化为“F11摄影博物馆”。

洋房复修后,橙黄色的外墙取自最接近30年代通用的色调,墙外布满几何、放射线状的花纹,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装饰艺术,馆内的木楼梯、后巷为工人而设的“妹仔梯”也一一还原及保留,细致至骑楼的门铰、缝合窗户的物料,均采用1930年代的造门技术,整项工程盛惠1,500万元,全由业主兼博物馆创办人苏彰德埋单,连同他于2012年以9,000万购入该幢三级历史建筑物,项目逾亿元,当中未曾领取公帑分毫。

苏透露,现时每年花约30万去保养维修,“呢啲楼其实同个老人家一样,去到80 、90岁,多少身体都有毛病,会出现漏水各方面嘅耗损。”他指出,与其等待政府审批维修资助费,倒不如亲力亲为。发展局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上月21日将维修额资助上限,由原来的100万元增至200万元,袁哲之表示有意申请,但规划师吴永辉指,两年前曾有专家估计袁家围的维修费接近2,000万元,200万元根本无可能完成复修,“难得个别业主有心维修,可惜无钱,政府应大刀阔斧啲”。

他认为私人历史建筑的维修费动辄上千万元,资助额对不少业主来说是聊胜于无,建议政府因应项目所需拨款。

为了经营这间“F11摄影博物馆”,苏彰德自行斥资逾1亿元,未曾领取公帑分毫。

8年批款不足半亿

负责向政府提交保育历史建筑基金使用方向的古咨会,其主席林筱鲁接受访问时,认同政府维修资助额未必足够,但认为资助上限是以工程计算,故申请人可以分阶段申请,鼓励业主将维修“斩件式上马”,“袁氏大屋有6幢,每幢都唔同工程,点解唔可以分开处理?我又睇唔到㖞。”

翻查纪录,资助计划至今已推出8年,发展局累积接获99宗申请,截至今年10月共批出50宗,涉及约4,679万元。

林筱鲁承认,不能应付现存的所有私人历史建筑维修工程,但不认同要因应个别建筑物的维修费而弹性拨款,又形容资助计划并非“拨款”,业主亦有责任维修,“倾嘅时候都唔系百分百资助,业主有一定责任,第二就系话我哋要去申请,用公帑就一定系烦㗎啦。”

芳园书室的人流少,平均一日仅约10人,较预期差距甚远。
法定古迹景贤里两度在活化计划中流标,现已由政府管理,目前仍无具体保育方案。

公帑用不得其所   半数活化历史建筑不达标

此外,政府推行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8年,声称致力活化善用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供市民大众享用。不过,发展局先后预留24亿元推动活化项目,但过去8年推出5期伙伴计划,至今已营运的8个项目中,却有一半的人流不似预期,部分更出现亏损。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早前点名指马湾的芳园书室有经营困难,意味书室或有可能成为第一个交还项目的营运者,当初的愿景,或许只是昙花一现。有关注保育的人士却认为,今次或许提供了一个契机,让公众反思是否适当时间检讨计划成效及不足。

位于深水埗荔枝角道的雷生春,是唯一获豁免可密封骑楼的建筑。(资料图片)
北九龙裁判法院由美国萨凡纳艺术学院(SCAD)夺得营运权,经营香港分校,是第一期活化计划中最早开始营运的项目,机构回复时无透露财务状况,但陈茂波近日曾指其经济效益未如理想。

发展局资料显示,首4期活化计划合共推出15个项目,其中8个正在营运,获批的工程费用、开办成本以及首两年的营运资助,涉及公帑约7.17亿元。

然而,当中一半项目的访客人数不似预期,其中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雷生春堂、芳园书室及石屋家园的每年平均访客人次,均较预期低。最早开始营运的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至今已营运6年,惟人流一直偏低,获选时预计每年有13万访客,最终只得4.1万多人次到访。是否可做到当局所言,让公众参与历史建筑的活化,已由客观数字反映。

《香港01》就财务状况分别向8个负责营运项目的机构电邮查询,其中有5个机构回复,美荷楼、石屋家园以及芳园书室的营运机构在截稿前则未有回应。饶宗颐文化馆负责人指,至今仍未达至收支平衡,但未有透露亏损具体金额;此外,绿汇学苑预计两年内会出现135万元赤字。

中西区关注组召集人罗雅宁认为,社会效益难以用金钱去评估,“例如做教育、推广社区保育嘅文化、支持本地设计师创作等,不能一下子可以量度。”若然地点偏远、人流少,建议可举办多类型的活动吸引游人。

政府斥资2.7亿元复修、交予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成立的饶宗颐文化馆,每年大概有20万访客,但旺丁不旺财,目前仍未能达至收支平衡,需要社会人士捐助。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