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管局、卫生署转介病人做内窥镜检查 无资助新冠病毒检测挨批

撰文: 郑翠碧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玛嘉烈医院日间内科病房也爆发疫情,足见即使病人不需住院,仅是于医院范围逗留数小时,也可能会造成传播。
有外科医生反映,公立医院转介病人到私营医疗机构做内窥镜检查,却没有为病人先做病毒检测,令医护置身于风险之中;若要求病人自行做检测,就令病人需自行承担多一笔医药费,质疑医院管理局既然会为公立医院病人做检测,为什么又不以同一标准对待“公私营协作计划”下的病人,“医管局只系外判咗程序,唔系外判个病人!”该名医生又指,卫生署负责的大肠癌筛查计划也有同样问题。

大肠镜检查。 (资料图片)

医护诚信同行主席、外科医生林哲玄表示,新冠病毒可以在病人的粪便中存活,而胃、肠内窥镜有产生气雾的风险,现时病人若在公立医院接受胃、肠内窥镜,需先接受病毒检测,但如果医管局转介了病人参与“公私营协作计划”(PPP),就不会先为他们检测,也不会资助病人自行检测,他认为“唔检测当然增加医生、护理人员风险,亦增加污染内窥镜中心环境嘅风险,从而增加交叉感染风险。”

他批评医管局无对这批病人一视同仁,“公私营协作计划系医管局通过外判内窥镜服务,去缩短公立医院内窥镜等候期,病人系医管局嘅病人,医管局只系外判咗程序,唔系外判个病人!”他认为,即使病人到医管局门诊取样本瓶,可以获得免费检测,但有关服务需在数天后才提供到检测结果,病人在等待期间也可能受到感染,并不实际,要求医管局为参加PPP的病人提供检测。

外科医生林哲玄质疑医院管理局既然会为公立医院病人做检测,为什么又不以同一标准对待“公私营协作计划”下的病人。(资料图片)

医院管理局回复时承认未有为这批病人提供检测。医管局称,自去年9月初开始已经在所有专科实施入院筛查,为入院病人提供病毒检测,至于参与公私营协作计划的病人,如有需要可自行安排病毒检测。由去年3月中至11月30日,已有2 448名病人在私营医疗机构接受大肠镜检查,而由去年6月起计,有776名病人在私营医疗机构接受胃镜检查。

大肠镜检查。 (资料图片)

卫生署就回复指,由去年1月至11月底,计划下有超过180名大肠镜医生为约5,540位大便测试呈阳性的参加者提供大肠镜检查服务。卫生防护中心知悉有部份计划下的大肠镜检查中心(特别是设于私家医院内的中心)可能要求参加者在进行大肠镜检查前,提供新冠肺炎病毒阴性检测结果。不过,由于计划本身并没有设定病毒检测要求,此项检测亦不属于大肠镜检查基本服务的范围内,因此并不会在此情况下获得资助病毒检测。

卫生署表示,据了解,有些大肠镜检查中心并没有此项要求,参加者可与医生讨论及按个人选择到适合的肠镜中心接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