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研究︰内地交流团可提升国民身份认同 与认同港人身份无冲突
香港理工大学今日(14日)公布一项有关短期内地交流学习项目的研究结果,发现显示香港学生参与内地交流项目后,对中国及内地人的态度和看法,变得更积极和正面,中国人身份认同亦有所提升。香港理工大学暂任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石丹理总结研究指,认同香港及内地的身份,互相并没有冲突,认为两者可和谐共存。
该项调查选取了21个短期,即1至8周的内地学习项目,包括暑期课程、文化交流、服务学习共3类项目。全部项目均于2018至19年度下学期或暑假举行,以探讨本地大学生在跨文化能力、对国家的看法与态度、国民身份的影响。计划并获香港政府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拨款50万元资助。
跨文化沟通能力分数提升最显著
最后研究获得约420名本地大学生、16名导师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参与3类项目的学生,其跨文化沟通能力于项目完成后有显著提高,总体从3.40升至3.55分。而学生对中国及内地人的态度和看法,变得更积极和正面,总体看法从2.61升至2.74分。此外,学生认为中国公民、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重要性亦显著提升,同时香港公民的身份亦一同提升。
因此研究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将参与内地或海外交流的项目,纳入正规课程,并鼓励学生自愿参与;通过培训与评估提升项目负责导师的专业能力;通过宣传资料、学生经验分享心得等,以建立公众对内地交流项目的正面印象等。
▼施政报告2020八大重点▼
受社会运动影响 调查人数减半至400人
惟去年6月本港开始爆发反修例社会运动,问到会否影响该研究调查。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于璐坦言,由于该调查于2018年开始筹备,2019年发生社会运动确实带来了影响,因部分与内地交流项目取消、学生放弃参与交流,甚至放弃填写问卷,以致最后调查的人数,从最初的预设的800人减至约400人。
她续说,曾担心调查结果内地相关的分数会减低,但最后得出较正面的评价。但她坦言,不排除部份放弃参与调查的学生,其对内地的评价较负面,但从数据上无法得知。
理大副校长︰短期计划唔系特效药
而香港理工大学暂任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石丹理则表示,事实上,调查结果显示认同香港和内地的身份,互相并没有冲突,认为两者可和谐共存。“我觉得唔紧要嘅,要用时间慢慢投入,好似讲紧爱一个人,爱唔落,要慢慢了解、沟通。”
石续指,调查肯定了交流项目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值得政府参详。但被问到中学应否推行更多与内地交流的项目,他回应指,作为社会科学家的角度,任何项目均必须评估,否则将出现“好心做坏事”,将带来未知的后果,因此建议政府不可单纯认为有效,则“感觉良好”跳过评估推出政策。
对于学生在完成交流项目后,评分的提升并不显著。石则强调,“短期计划唔系特效药,唔会咁快有脱胎换骨嘅改变。”他更指,交流项目应著重自愿参与,“自愿系香港基因,勉强冇幸福,唔可以迫啲年轻人去交流”。他亦建议,可多鼓励年轻人,向他们讲解参加项目对成长及学习带来的好处。
▼食肆6时后禁堂食 12月10日起生效 为期两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