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间公和工场如常做堂食 牌照顾问指转用胶碗都冇用
百年老店公和荳品厂因牌照问题被食环署多次检控,最终转用即弃胶碗暂避风头。食环署指即弃餐具并非考虑因素,持食物制造厂牌照的食肆若容许食客在其处所内进食,即属违法。有饮食牌照顾问认为,公和转用胶碗不能解决问题,唯有转为申请其他牌照方可容许顾客堂食。
公和荳品厂为百年老店,不少市民均会专诚品尝其自家制豆腐花和其他小食,不过,日前突然转用胶碗出售食物,被揭发原来公和只领有食物制造厂牌照,食客不得堂食,公和亦因而被食环署检控4次,因此才转用即弃餐具代替。
《香港01》记者今再到深水埗公和总店观察,胶碗胶叉状况与昨日无异,店内仍有大量食客坐下用餐,而购买食物则变成先购票再到店内坐下用餐,模式俨似快餐店。至于位于九龙城的分店亦已全面使用即弃餐具,餐桌换成高台,食客只能要站着进食,而食物亦为先付费后用餐。
九龙城公和的伙计表示,该舖只有食物制造厂牌,没有小食牌照,于两个月前因有食客借厕所被拒,对方怀恨在心向食环署投诉,最终牌照问题曝光,公和亦因而被扣5分,目前店已全线转用即弃餐具,但不清楚能否满足当局的要求。
专家指应转换牌照
食环署昨回复查询时表示,食物制造厂牌照只可配制食物出售,供人在处所以外地方进食,若膳食供人在其处所内进食,即属违法,处所使用塑胶或其他物质的碗具并非考虑因素。昌龙牌照顾问设计楼有限公司牌照顾问陈昌认为,食物制造厂牌照不容许食客在店内进食,即使转用即弃餐具亦不代表能满足法例要求,只要食客在店舖范围内进食即属违法。陈又指目前法例不容许同一舖位同时拥有两个牌照,若公和要真正解决问题,可以考虑申请转换牌照,把食物制造厂牌改为一般食肆或小食食肆牌照。
环保人士认为商业及环保要取平衡
结束一桶专弃成员刘小姐表示,得悉公和荳品近日转用即弃餐具,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她认为是否使用即弃餐具,是商户是否愿意在商业及环保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强调若商户坚持使用塑胶餐具,清洁后亦有回收渠道,“但也节省不了清洁工夫的钱,故无论如何也是要付出成本”,但她认为,改用塑胶碗碟盛载食物是否即等如外卖,是商户应该考虑的问题。
有网民建议商户可将使用过的塑胶碗碟清洗,再循环使用,惟亦有部分网民认为此举“唔卫生”,刘则表示“其实即弃塑胶也不见得很卫生”。除了回收塑胶碗碟外,亦有一些商户以收取碗碟按金形式盛载食品,可减低浪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