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民政总署仅助14%三无大厦成立法团 备存资料出错
为协助无法团、任何形式的居民组织以及无聘用物业管理公司的“三无大厦”,民政总署自2011年推行了三期的顾问服务计划及居民联络大使计划,并于每期委聘两家埋业管理公司为承办商,以协助业主成立法团。
审计署今(25日)发表审计报告,发现截至今年3月,承办商于三期计划中共接触3,820幢大厦,当中协助536幢大厦成立或恢复法团,成功率仅为14%;又指出总署未有备存“三无大厦”资料、实际数目存有差异,应检讨计划成效并提供承办商服务水平。
审计报告指,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本港共有40,944幢私人大厦,当中占13%即5,255幢属三无大厦。惟三无大厦外,三期的顾问服务计划亦涵盖已成立法团但管委会已停止运作的大厦。但民政总署未有备存此类大厦的现成资料,且针对三无大厦的现成资料,亦未有剔除未能成立法团的大厦。故审计署建议,民政总署须确定计划下的合资格大厦数目。
同时,当局根据各区三无大厦的比例,就每个区域设定目标比例,发现其预计与实际数目差异介乎75幢。审计署建议,当局应检讨规划目标大厦的区域分布基准,除三无大厦数目比例,亦应考虑其他因素。
而透过三期的顾问服务计划,截至今年3月,顾问服务计划承办商在已接触的3,820幢十大厦,为部份大厦成立法团或恢复法团运作的成功率占14%。但审计署发现,无任何文件证明民政总署曾询问承办商,协助业主成立或恢复法团运作时遇到的困难,建议当局针对困难并制订措施,以提升成功率。
另外,在监察承办商表现,审计署发现当局为承办商订定实施计划的服务量目标,于三期顾问计划均持续超额完成;以及就承办商须每半年召开服务使用者咨询会议,发现每次会议平均为22人以及回服务使用者满意度调查的回应率为平均2.2%,属偏低。故审计署建议,当局需检讨目标水平,并探讨方法以令使用者就计划提供意见。
至于当局招募三无大厦的业主或租客成为居民联络大使计划,审计署发现于2015年2019年间,招募居民联络大使人数由2015年的566人上升至2017年的1,054人,其后滑落至2019年的431人,整体下跌24%;楼龄30年或以上的三无大厦,有现任居民联络大使的则介乎22%,至35%。
审计署认为,当局亦加强宣传计划,并就其他大厦管理事宜上,应备存妥善纪录、检讨探访私人大厦的频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