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恶菌克星”赖伟文医生教吃刺身鱼生4大贴士:不要厚切!
一毕业就投身微生物学专科,20多年来与无数恶菌周旋,医院管理局总感染控制主任赖伟文医生俨如“恶菌克星”,每天多少病毒、病菌都死在他手中。
鱼生向来被视为含菌量爆灯的食物,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更直指食三文鱼就像“食屎”。赖伟文也坦言自己少吃鱼生,因不单有细菌,更有寄生虫,风险十分高。他提醒市民享用鱼生时有四大要点需要留神,包括不要吃厚切鱼生,以及应仔细咀嚼,才有机会减低风险。
赖伟文又呼吁市民及医生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可以有助歼灭恶菌,否则更多“超级恶菌”会横行无忌!
相关阅读:专访|专家赖伟文难忘沙士磨练:无电脑系统、人肉追踪密切接触者
赖伟文于1990年毕业,当时全港公立医院就只有约10个微生物学医生,他却偏爱这冷门专科,加入公立医院后选择“临床微生物及感染学”专科,一做就做了近30年。他形容这专科十分有趣,既可以在化验室研究病毒、病菌,也可以“睇症”,直接帮助病人和其他医生,“例如有病人做完手术后发烧,医生畀咗抗生素,但几日都未退烧,就会咨询下我哋。或者有病人有肺结核,佢未必知应该用咩药,都会问下我哋。”可以接触到内科、外科、骨科等不同病症,他直言十分有挑战性,自己也得着满满。
两年前他加入医管局总部,担当公立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总舵手”,现时工作包括监察医院“抗药性细菌”的情况,改善感染控制,倘院内有恶菌爆发,就需立时处理危机,透过“接触追踪”寻回病人、控制情况。赖伟文直言,现时部份医院的占用率再度回升至120至130%,院方不断增加病床,令环境挤迫,医护人员亦忙得不可开交,有可能忽略了感染控制措施,“咁迫系好易传播,抹又无抹得咁理想…有机会唔彻底。”加上部份人长期住院及服用抗生素,“杀咗啲周围易杀嘅菌,无嘢同佢竞争,抗药性病菌易立足,繁殖好有利,病人开始变带菌者”,一旦受到感染,容易引起肺炎、尿道炎等并发症。
每天被无数恶菌“包围”,赖伟文却自言不担心会受到感染,原来该部门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对员工衣着也有一定要求,“我哋唔建议着短裤,因为cover(遮盖)唔到皮肤,拖鞋都唔准,如果有嘢跌落嚟,插到脚伤咗,有伤口就危险。有时有啲年轻(员工)未必为意,夏天有人着咗短裤,要提佢哋唔好。”他笑言,该部门员工也不可戴隐形眼镜上班,“因为惊戴咗唔舒服,会忍唔住用只手去搞佢,有菌整咗落眼,会传播到。”
他对于自己的饮食亦十分小心,既不吃街边小食,也少吃鱼生,“三文鱼多寄生虫,煮熟就唔惊,我间唔中食吞拿鱼、贝类,唔食咁多鱼。”他提醒市民在吃鱼生前,有四大要点需要留神:
1.选择信誉良好的餐厅,避免购买价格太便宜的鱼生
2.避免吃生的三文鱼,可选择贝类
3.切得薄的鱼生较好,因为厚切的难以观察到有无寄生虫
4.应仔细咀嚼,因为胃酸有助杀菌,若仓卒咽下,食物体积太大,未能有充足时间被胃酸杀菌
说起鱼生,赖伟文娓娓道出部份生肉有抗药性细菌的原因。他指出,部份人在畜牧、养殖时会使用抗生素,却令饲养的动物产生抗药性病菌,残留于内脏当中,当屠宰及运输时,就有机会污染生肉,接触到的人可能会变成带菌者,甚至受到感染。而鱼生亦有抗药性病菌、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食得愈多风险愈高。
本月18至24日正是“抗菌素关注周”,赖伟文提醒市民不应过度依赖抗生素,“唔应该盲目信抗生素,以为咳、伤风感冒都要。”而医生亦不应随便开出抗生素,以免令病人受抗药性病菌攻击,最终或“无药可医”。
计划未来再向恶菌“发炮”
和恶菌“较量”20多年,赖伟文指医管局针对的7种抗药性恶菌,部份于近年已有下降趋势,“但未去到我满意水平,其实可以再跌一半”,他计划未来再向恶菌“发炮”,“希望引起感染、入血嘅情况都可以跌”。对于他形容为“好难断”、“不可收拾”的超级恶菌耳念珠菌,他也称有信心可以控制得到。另一方面,他指医管局正研究发展针对抗药性病菌的快速测试技术,希望把辨别恶菌的时间由数天缩短至一天,以尽快诊断、隔离及追踪患者,“如果知呢种药有抗药性,就可以尽快建议用另一种抗生素,减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