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到】研究:签文反映历史 近代华人最关心出远门
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互联网如何发达,人们希望预知吉凶未来的心态,仍旧未减。
人生变化万千,不少人就求诸术数求签,有人把签文看作是迷信的象征,但其实签文都可以作为认真研究的对象,看出社会的价值观。
德国民俗学者庞纬 ( Werner Banck ) 曾经花费多年,搜集中国各地主要是南方的签文,著有《中国灵签研究》一书,发现我们今天从不同庙宇求的灵签,都是从《易经》演变而成,由于通俗化,故能普遍民间,上至古代帝王,下至老百姓,甚至今天的乡议局仍沿袭传统,每年求签问命程。
他的著作是在70年代完成,收集了中国402套灵签,当中其有24000多条签文,每条签文上有4到20多项不同的占卜答案以解答求签者的疑问,总计有36万个答案,将这些答案统计分类后,共可分成24类,这24类签文内容,即概括了中国近代社会中求签者的各类问题。
今时今日求签的人,一般喜欢问家财、姻缘之事,但研究发现,签文最常提及的内容,竟是旅行,其内容包括出行、渡洋、回乡、行船、行旅等,反映的是近百年中国经历严重社会动荡,人民涌外谋生者多,而古代出远门不比今日,远渡重洋的历程可以很凶险,所以占卜项目最相关的,就是出行之事。
第二位最多的项目,即是婚姻项目,正好符合中国社会重视家庭的观念;第三位是求财,第四却是讼事,难怪古语有云,生不入官门,死不入地狱,可见如遇上官非对中国人是多烦的事,第五名则是功名,今天“怪兽家长”安排子女进哪间幼稚园、小学、中学与大学都要计过度过,可见对将来功名的执著。
至于各间庙宇的签文来源,香港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树佳指要考究签文的来源,就要先理解签文的对象是读书不多的草根阶层,加上写签文者,并不是达官贵仁,而是靠庙宇挂单“揾食”的下层文士,所以用字十分浅白,多用古时候的小故事如赵匡胤、包公、朱元璋等等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去令求签者容易明白,但亦有部分签如吕祖签则由道教扶乩写出来。
周树佳亦表示,理论上庙宇的确是最大的民调中心,“你无法坐下去直接听百姓有什么诉求,所以好难如此统计”,但他续解释,同一段签文针对不同诉求可有不同解法,“一条签文你问十种事,有十种解法,可见古人写签文时亦已针对民间最多的诉求去调整他们的解签方法,然而自古至今,中国人问的不离四事,‘自身、健康、财、婚姻’”。
“为何求签?因为香港看不透前路,我们短线至2016年立法会选举会怎样都未看清啦。”
虽然这些研究都是针对中国沿海居民,并且已有一段时间,未必完全符合港人现况,然而,周树佳也指求签是预言性质,社会愈多不明朗,人人就会不问苍天问鬼神。
参考书目:
庞纬 ( Werner Banck ) ,《从签诗看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载于上海人民出版社论文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
徐洪兴, 九州出版社《中国古代签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