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团队研发“人体动能”发电装置 智能手表或可永久免充电

撰文: 邓颖琳
出版:更新:

智能手表和手环日渐普及,但电池耐用程度较低,用家不时需要充电。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系主任廖维新,带领其研究团队,花近十年研发出可以将人体动能转换为电力的装置。用家戴手表正常活动,装置可产出足够电能供日常使用,将来有望为智能手表和手环提供用之不尽的电力,免却用家天天充电的烦恼。团队正与钟表制作公司商讨合作,最快半年内或会有好消息。
廖维新最近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适应结构与材料系统奖”,成为首名获得此奖项的香港学者。

现时部分传统手表已有使用微电机,经由机械直齿轮发电,生产的电量不足应付智能手表需求,且机械摩擦损耗大,易故障。

中大团队将电力采集组件微型化,但保持足够发电量,令智能手表可毋须充电。(中大提供)

中大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系主任廖维新,率领团队花近十年时间,研发了一套“高功率人体动能电力采集”装置,以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的电磁组件(磁性升频器)取代机械直齿轮,加大人类移动时动作的旋转频率,电力采集系统可更有效将人体动能转换为电能,提高输出功率后,体积仅5立方厘米的装置,发电量可高达1.74 mW,产生电力是同类产品10倍。

研究团队成员廖维新(右)及蔡明京(左)。(中大提供)

至于产品何时可投入市场?据知,廖维新正与瑞士和中国的钟表制作公司商讨合作,希望新发明将来可应用在智能手表内,最快或在半年内有进展。

廖维新近日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适应结构与材料系统奖”,为首名获得此奖项的香港学者。(中大提供)

首名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适应结构与材料系统奖”香港学者
廖维新是机械工程的国际专家,1997年加入中大,现为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系主任及中大智能设计与制造研究所所长。其团队曾在知名国际期刊及会议发表逾280篇文章,拥有多项美国专利及学术奖项。 廖最近更获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适应结构与材料系统奖”(Adaptive Structures and Material Systems Award),成为首名获得此奖项的香港学者。
盼鼓励年青人探索工程学奥妙、推动科技发展
廖维新对获奖感荣幸,感谢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对其研究团队的肯定,及中大同僚们多年来的支持。他又说,希望研究成果不但能为人类解难,更希望可鼓励年青人探索工程学的奥妙及乐趣,成为推动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