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学生自杀推生涯规划 教师:先要改变家长心态
教育局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早前公布终期报告,为减轻考试为本风气,报告强调应提升学生的非学术成就,鼓励学校重视发展学生个人潜能,透过加强现有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各种升学及就业出路。不过有负责生涯规划的教师表示,遇过“强势家长”,将期望强加于子女身上,有护士妈妈以断绝关系为由,迫使儿子修读医科;亦有家长用半年时间接纳辅导老师意见,让儿子按兴趣及能力修读厨艺证书课程。辅导教师协会主席曾志滔建议家长放开传统思维,信任子女的志向选择,同学亦要勇于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意向。
不认识各行各业及升学选择都是其次,你有无对行业有一种尊重,或者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对小朋友有足够信任去尝试才是最重要。
育有4名子女的钢琴教师胡太,3年前面对过女儿修读法律或音乐的前途挣扎。对于胡家,音乐的重要性与中英数无分别,4名子女自小已获安排学琴,女儿晓楠自3岁起,小手已在黑白琴键上跃动,初中时在音符中觅到心中兴趣,14岁时已在英国威尔斯灵阁岭国际音乐节中夺冠,音乐才华不容置疑;读书亦出类拔萃,在国际教育文凭(IB)考试中取得满分,分别获心仪的港大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法律学系取录,但最终决定修读演艺学院音乐学士课程,向演奏家梦进发。
一手栽培女儿的音乐才华,但去到前途关口,作为母亲,难抵现实考量。胡太坦言属意晓楠修读法律,一方面她有兴趣,另一方面前途以及收入稳定,音乐之路始终难行,“若要以演奏家做职业,除非你‘爆红’,否则路不易走。但演奏家要在大赛爆红,10年会有几多个?”她认为女儿性格外向,不适合当演奏家这一条孤独路,“走这一条路好辛苦,你几乎要‘断六亲’,日日要练琴,好孤独。”
胡太最终相信“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有足够热情,就会有出路”,让女儿续走音乐之路。不过并非每位家长都如胡太一样懂得放手,有负责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坦言,要教育家长。
着女儿练琴30小时认清目标
法律与音乐,鱼与熊掌,当妈妈在两者间“十五十六”时,女儿晓楠已明志走音乐路,但胡太仍感忧虑,“最担心是小朋友头脑不清𥇦,不知自己想要什么,当她作出决定后又三心两意,原来不是自己杯茶而半途而废”,于是向女儿出难题,要求她练琴时数达30小时才可出门。
性格倔强的晓楠一口答应“接招”,每日练6至8小时直至达标。妈妈眼见女儿意志坚定,终放手让她前行。
晓楠坦言曾认为母亲“有少少衰”,想法“市侩”,因而感到困惑,“因为妈妈不信任我的决定,质疑我有没有足够的热诚。”但回望当日妈妈作出的考验,确实令她有所反思,亦庆幸妈妈是有商有量。晓楠明年就毕业,她认为本港艺术风气愈来愈浓厚,非如一般家长所想“路途坎坷”,家长应对这行业充分理解及信任子女能力,“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有足够热情,就会有出路。”
生涯规划先教育父母放手
子女年幼时,极力铺排他们入名校。当要抉择前途,总会想指点他们向有“钱途”的方向前进,这样的家长俯拾皆是,但非每名家长都可以如胡太一样,懂得放手,让子女去选择。有负责生涯规划项目的教师明言要教育家长。
随着新高中课程推行,教育局为了加强中学生升学以及就业辅导,于2014/15学年起年拨逾2亿元推出生涯规划津贴,为各津贴及官立中学,每校提供一笔约50万元的经常性津贴,以支援学校展开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个人发展路向、设立目标和进行反思以及认识衔接各升学就业途径。原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多次向外强调,这是他极力向特首梁振英争取所得,认定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学校各有方式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学校会安排全级在一个学期有三至四次上生涯规划课,同时安排学生出外实地观察行业运作,特别在中三选科以及中六毕业前的前程关口,设有升学辅导组教师会安排小组或单对单模式辅导学生以及举办家长讲座。
“机会成本”思考就是生涯规划
曾志滔表示,生涯规划简单而言,就是一个经济学机会成本的思考,令学生重整自己过去重要经历,在足够资讯下,认清自己决定的得与失,“是否能说清楚自己志向、兴趣及职业志向,甚至要说服身边人接受自己的想法。”
不过,他表示在推行计划过程中,发现原来不只要辅导学生,亦要教育家长与子女沟通,认识升学及就业机制和意义。
李求恩纪念中学升学择业辅导主任徐晓琦亦同意,生涯规划工作要教育家长是“大势所趋”。徐晓琦指出,不少家长有传统观念,重理科轻文科,亦对升学途径不熟悉,如新高中学制有应用学习科目(Applied Learning)可供修读,家长都不清楚;他更遇过有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就算子女力有不逮,都不愿放弃要他们升大学心愿,“他们总认为人一世、物一世,都要拥有”。
男生想学厨 父母阻止
徐晓琦表示,试过有成绩欠佳的男学生,向他直言“上大学的机会是零”,故中四时立定志向做厨师,希望同年能转到中华厨艺学院修读厨艺证书课程。惟家长希望儿子作为家中独子能取得大学学位,加上对厨师职业有负面成见,“认为厨师工作环境油烟多、辛苦、经常要站立、讲粗言秽语陋习等”,拒绝放手让孩子如愿,令男生产生压力,在徐面前流下男儿泪。
徐为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路向,与其父母半年间会面及电话联络约八次,终说服对方。他笑言自己是“心理学家”,很多时需要调节家长不合理的期望,亦不得不以现实角度游说,“时间就是金钱,早出身也有好处,人生规划你迟了一年,升职、结婚、买车及买楼都会迟了一年”。
护士妈妈以拒认亲 要胁儿子读医
不过,并非每位家长都能轻易接纳教师的意见。作为英华书院副校长兼升学及就业辅导组成员的曾志滔,曾遇过有家长将个人心愿强加于儿子身上。他透露,有做护士的妈妈希望在高考取得三科A的儿子,大学选读医科,以“你一定要修读医科,否则不认你为儿子”向儿子施压,该名学生虽然有感自己性格较适合读牙医,但最终为免得失母亲,未有逆其意。
曾老师亦都遇过有母亲开宗明义指儿子想修读会计,花一个小时询问各大学相关课程内容,惟在旁儿子默不作声。曾老师遂主动叫停该家长发言,细问学生意愿,才知道他根本心仪工程学系。最后母亲让儿子按自己意愿选科,不过此后每次与其母亲碰面,对方都面露不悦,“我无所谓,但对小朋友而言,最重要是兴趣”。他认为可做的是令学生勇于与大人沟通,表达想法,同时亦向家长推广生涯规划的教育,理解学校启发学生对生命上的选择。
曾志滔认为父母单方面的想法令子女造成压力,不敢言明自己的意向,最极端的例子是孩子违背自己心意,顺从他们的选择,坦言反思过生涯规划的用处,“有时都会泄气,如果同学一意孤行听从父母,我亦不可以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学生身上,是应该由他们去思考及决定。”
曾认为可以做的是要令学生勇于与大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亦向家长推广生涯规划的教育,理解学校启发学生对生命上的选择,“不认识各行各业及升学选择都是其次,你有无对行业有一种尊重,或者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对小朋友有足够信任去尝试才是最重要。”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