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拒开放中环海滨地 军用码头年烧30万公帑“养杂草”   

撰文: 黄静薇
出版:更新:

政府3年前修订中环分区计划大纲草图时,将一段150米长、面积约0.3公顷的休憩用地修订为军事用地,拨归解放军驻军作军用码头,将临海的中环海滨长廊斩断。过去发展局曾多次承诺在不用军事用途时,会开放予公众使用,不过《香港01》记者上月底再到现场视察时,临海走廊一直被铁丝网围封,里面宽阔的海傍空地却杂草丛生,与一网之隔、熙攘的海滨极大对比。然而“杂草地”原来有人打理,发展局回复称,军用码头每年的管理及保养开支合共约30万,包括雇用保安及维修等,又强调高院上诉法庭正处理与军码相关的司法覆核申请,在案件完结前不会交予驻军使用,亦不能开放予公众。

围封后的海滨长廊生出一片杂草地。

3年前政府不理反对声音,向城规会申请将中环海滨长廊其中一幅核心地段划作军事用地,虽然当时政府曾诺下大部分时间会开放予公众,但“还港于民”的承诺至今仍未兑现。记者上月底到现场视察,发现属军用码头的范围一直被铁丝网围起,围封后的海滨长廊人迹罕至,从铁丝网窥看,发现大片杂草从地砖的隙缝间长出,中环海滨被切割的一块犹如一片薄草地,由于码头被围封,市民只可由旁边的行人通道穿越海滨长廊。

中环海滨长廊原是一片珍贵面向维港的公共空间,惟政府将0.3公顷归作军用码头。(资料图片)

荒草地恒常开支每年达30万

不过,“荒草地”原来有人打理。发展局表示,军用码头由于正受司法覆挑战,在法庭有裁决前不会交予驻军,而地政总署现时负责该用地的日常管理,有关开支每年为17.5万元,大部分为雇用保安服务的费用;至于保养及维修的开支每年约10万元,包括提供电力、火警自动警报传送系统、消防检验及维修等。

翻查过往资料,财委会在2015/16年度的开支预算中,陈茂波曾透露立法会就中环填海计划第三期批核的工程预算为57.62亿元,粗略估计兴建军用码头及相关码头设施的费用约占总额1%,即大约5,800万元。虽然政府曾多番强调,解放军驻军在不使用码头时,承诺会开放公众使用,惟这个造价近6,000万元的码头在落成几年后,仍将市民拒之门外。

图中可见电动折闸被放在一角未有使用。

曾多次表示会开放予公众使用

政府过去多次表明表明码头只在进行军事用途时才会关闭使用,当码头不用作军事用途时,会开放予公众作为海滨长廊一部分使用,而且按中环新海滨城市设计研究的建议,会在码头东西两端安装电动折闸分隔军用码头与海滨长廊,当毋须使用时方便收藏于建筑物内。惟记者现场所见,军用码头已全部完工,但电动折闸亦安放在铁丝网内未有使用,甚至同样长出杂草。

许智峰表示,推广单车友善政策有助改善路边空气质素。(资料图片)

许智峰:无了期等待是社会虚耗

发展局回复《香港01》指,高等法院上诉法庭正处理提出司法覆核的组织就“讼费保护令”提出的上诉申请,未完成所有法律程序前,军用码头用地不会交予驻军,但亦不宜开放作任何公众活动。

身兼中西区区议员的立法会议员许智峰指,政府坚拒在驻军接手前将海滨开放予公众,最坏的情况可能要等待3至7年,斥政府是双重浪费,“一来每年浪费30万公帑、二来浪费了如此美丽的海滨,也不知等到何时,(政府)是很过分和离谱。”他建议政府可将用地以短期租约的形式租予康文署,避免社会无了期的等待和虚耗。

整个中环军用码头约以5,800万元建造,惟完成工程后政府一直置之不理。(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