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获拨款制宗教建筑教材 冀提升人文素养 年内网上免费发布

撰文: 胡家欣 邝晓斌
出版:更新:

为配合教学需要,教育局经常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供师生使用。香港教育大学的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早前获局方拨款,开发一套结合宗教与建筑的初中教材,藉著介绍西方寺、青松观、圣三一座堂、黄大仙祠及盐田梓的历史及建筑特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心将于今年内在网上平台发布教材,供教师免费使用。有曾试教的宗教科老师指,新教材及参观活动,为宗教课加入新元素,受到学生欢迎,不过,碍于课时有限,难以继续融入课程。 

+9

教材获教育局拨款 至今有7间中学试用

教大的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于2018年获教育局拨款资助,开发一套适合中一至中三的宗教与建筑教材,其间,与不同宗教团体合作,以佛教西方寺、道教青松观、圣公会圣三一座堂、啬色园黄大仙祠及有天主教背景的盐田梓作为题材,藉著介绍建筑特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配合教材套,中心会安排师生到上址参观,以增强学习体验,又会事前向教师提供专业培训。

中心于2018/19学年推出试用教材,至今有7间中学曾经使用,并培训30至40位老师学习应用教材。中心将于今年内在网上平台发布教材供开放使用。教大学术及首席副校长李子建指,大部分本地学校的办学团体均有宗教背景,反映宗教与教育之间的紧密关系,师生可以对此增加认识。他续指,坊间针对宗教心灵教育而有系统的教材不多,认为中心的教材套可为教师提供多一个选择。

圣公会圣三一堂中学中史科老师李美怡表示,教大宗教建筑教材可以有助同学反思信仰,建立人文素养。 (胡家欣摄)

教材助学生培养人文素质 惟宗教科课时有限 难加插应用

圣公会圣三一堂中学中史科老师李美怡去年曾兼教宗教科,试用过教材套的她表示,过往宗教课程未有涉猎宗教建筑,认为藉著圣三一座堂教材套,介绍座堂的建筑历史与中西混合的设计特色,有助同学反思信仰,建立人文素养。她举例,会先用两堂宗教课作介绍,其后会再带学生亲身到圣三一座堂亲身认识,例如堂内烛台的竹形设计,象征当正直的人;屋顶外的斗拱有承重、遮风挡雨之意,亦寓意家庭连结的重要性。

她指,学生的反应热烈,参观后会留下再深入了解。同样有试用教材的新生命教育协会平安福音中学宗教组老师卢鉴荣表示,教材套与参观活动,为宗教科加入新元素,有助教学。根据教育局课程指引,宗教科最少每星期或循环周有两至三教节。不过,两人均指,宗教科课时有限,新学年难继续使用教材。卢指,历史科课程有涉及宗教部份,反而有空间应用今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