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学者与抑郁症共存近三十年 身教学生克服经历获卓越教学奖
“我有抑郁症,但这并非我的全貌,那只是部份的我。”60岁科大学者福克斯德(Prof. Paul W Forster )是今届校内卓越教学奖得主,同时是长期抑郁症患者。人前他教学表现杰出,深受学生爱戴;人后他承受生命重重波折,孩子夭折、中年失婚等经历几乎将他压垮,如今依然靠药物与病共存。眼见这一年抑郁症在香港迅速蔓延,他选择藉获奖公开自己抗病经历,希望鼓励同路人踏出第一步寻求协助,“抑郁症是可以说出来。(It’s okay to talk)”
9岁时曾因长相遭歧视及欺凌 30岁确诊重度抑郁
踏入耳顺之年的科大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系副教授福克斯德,是2019年校内跨学科课程事务处卓越教学奖得主。眼前面容祥和的他,原来与抑郁症搏斗、共存近三十年。福克斯德的大半生并不顺遂,拥有中国和纽西兰血统的他,9岁时由纽西兰移民到北美,没有金发外表的他,因外型与当地人有异,自童年起经常遭到歧视及欺凌,自尊心及自信心长期受到打击。
在不公平的环境成长,福克斯德的内心不断累积郁结,情绪容易愤怒,经常失眠。直至30岁,因不幸经历孩子夭折,令他陷入沉重的哀伤,终确诊患有重度抑郁症,长期服药治疗。往后几年病情曾一度好转,但12年前与太太离婚、独力供养年幼子女,令他再度跌入人生低潮,有逾一年时间,他每天须依靠酒精和安眠药麻醉自己。后来,他努力靠服药、冥想、修习佛学、看励志书等舒缓病情。
充当学生树洞 曾伴自杀倾向学生求医
被情绪病缠绕的他,依然做好授业解惑的角色。他在科大任教20年,教学表现一直突出,首年已夺得教学奖,长期深受学生欢迎。同理心及敏感度高的他,令他能够充当学生的“树洞”,聆听他们的心声,试过陪伴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到医院求诊,帮助对方面对抑郁症病情。“我并非做辅导员,但若学生愿意找我,我会随时乐意聆听。”
过去一年,香港经历反修例风波及新型肺炎,港人身心俱疲,去年有研究曾指,每10个港人就有1个有疑似抑郁,比率创10年新高。福克斯德认为,作为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正能量,而是不具批判的聆听者。明白有时患者未必立即想求助,但至少可踏出第一步,向信任的人说出病情、自己的感受,慢慢解开心结,“抑郁症是可以说出来。(It’s okay to talk)”
精神科医生:正观禅修助轻郁症患者
精神科专科医生丁锡全表示,不少抑郁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情绪长期未能够回复一般的状态,持续处于正常与抑郁之间,此类病人属于轻郁症 (dysthymia)。他们依然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常工作,但生活上会经常闷闷不乐,难以开怀。
丁指,性格悲观的人,思想长期倾向负面,易患有轻郁症;其次是人生价值观、信念上遭受打击的人,对人生意义存疑。他指,轻郁症的患者,非单靠药物治疗,而是更需要以哲学性等心理辅导,去调节自我心境,透过正观、禅修、瑜珈、冥想等,可助提升自我价值感,促进精神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