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历史科论中日关系 杨润雄至少四度批试题偏颇:答案只有弊

撰文: 黄咏榆
出版:更新:

2020年中学文凭试历史科昨日(14日)开考,当中有题目问及考生是否同意,“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的说法,试题引来社会争议,教育局更于昨晚发声明,直斥“严重伤害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莫大苦难的国民的感情和尊严”,对此深感遗憾,并予以谴责。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今午(15日)会见记者,当中至少四度批评试题设计“有问题”、“偏颇”,更明言题目没有讨论空间,“答案只有弊,唔会有任何利”,局方表明将要求考评局取消这条试题。

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明言题目没有讨论空间,“答案只有弊,唔会有任何利”。(余俊亮摄)

批两份资料具引导性

杨润雄在记者会上发开初发言时指,历史科有清晰指引,包括考生以公平持平、切身处地、培养国民意识、公民意识。如在执行时出现问题,局方有责任维持专业及予以纠正。他指,该考题引用的两份资料,只提及20世纪初日本对中国的援助,是“具有引导性”,若学生引用资料回答时,极有可能达致偏颇的结论,偏望全面、客观的历史事实,“众所周知,日本当年发动对华侵略,抗日战争造成数以千万计的同胞丧失”。他续指,公开试题出现偏颇设计,与指引不符,伤害国民感情,对此深感遗憾。

今届卷一第二题举出“1900-45年间,日本为中国带来的利多于弊”的说法,询问考生是否同意此说法,并须解释答案。

题目没讨论空间 “答案只有弊”

杨润雄又指,题目无论在题目设计、资料选取、资料与题目的配合,皆不能配合高中历史宗旨、目标。 他表示,日本在上述年间,发动多次对华侵略,抗日战争中有数以千万计的同胞伤亡,“题目本身无咩讨论空间,答案只有弊,唔会有任何利”,故不适合作为教学之用,更不适合公开考试评核考生能力之用。

陈碧华:读历史要严肃有敬意 有啲历史事件唔可以开放讨论

在记者会上,有记者追问,考生除援引资料外,亦可引述自己知识作答。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陈碧华回应指,题目提供资料选材,而资料本身已有倾向性,“读历史要严肃,有敬意态度,有啲历史事件唔可以开放讨论。”她补充,历史是很严谨,不少学者已有共识,这条题目应教学生国民感情、民族归属感,以及中日关系方面的合作、冲突。

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陈碧华回应指,部分历史事件不能开放讨论。(余俊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