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警会报告】一文看清六个关键事件 部署错 失先机 迟辟谣
本港自去年6月起爆发反修例示威,事隔将近一年,监警会今日(15日)发表《关于2019年6月起〈逃犯条例〉修订草案引发的大型公众活动及相关的警方行动》专题审视报告。审视报告共16章,中文版过千页,英文版999页,而示威者“五大诉求”之一,是否应该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则未有提及。
审视报告中,多个特别日子成为独立章节,包括“6.12”、“7.1”、“7.21”、“8.11”和“8.31”事件。监警会指出,6.12中信大厦险酿人踩人事件,警方需要检讨持续发射催泪弹的策略;7.1立法会大楼被毁,警方风险评估有误,引致内部及设施严重受损;7.21元朗站事件,警方多次错失情报及澄清机会,引发警黑勾结的指控,但强调警司与白衣人交谈及轻拍肩膊,具有充分理由;8.11葵芳站及太古站行动,警方应检视室内发射催泪弹指引,而警方亦缺乏指引,跟随制造商及国际指引禁止警员向示威者肩膊以上射胡椒枪;8.31太子站事件,监警会认同封站及用特别列车运载被捕人,但警方却反应缓慢,没有及时制止“打死人”传言发酵。
【监警会报告】6.12中信大厦险人踩人 促警检讨用催泪弹策略
【监警会报告】四情报预示7.21元朗事件 警知白衣人聚集无变阵
【监警会报告】认同警8.31封太子站 反应慢难阻“有人死亡”传言
【监警会报告】新屋岭不适合临时羁留 求医、会见律师纪录不齐全
▼6.9大游行后冲突▼
2019年6月9日:立法会大楼外的冲突
这是首宗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大型冲突事件。有关冲突主要涉及推撞,相比其后事件相对温和。事件中警方并无积极主动使用武力,只是应对暴力示威者作出的暴力行为。
投诉警察课共接获23宗须汇报投诉及5宗须知会投诉。
监警会建议:检讨游行时人流及交通管理;警方与传媒沟通,以识别记者身份;并探讨与传媒之间保持安全距离的规。
▼6.12金钟冲突▼
2019 年6 月12 日:中信大厦事件
就6 月12 日事件共接获27 宗须汇报投诉及33 宗须知会投诉。
由于示威者进入中信大厦拟躲避及散去,故事件引起不少公众关注。由于涉及此事件的司法覆核程序仍在进行,因此,监警会不会裁定警方采取的行动是否恰当。
监警会的审视结果显示,警方虽然有施放催泪烟,亦同时架设封锁线,疏导示威者经添美道向夏悫道疏散。然而,当时现场则听到在中信大厦入口附近由扬声器多次发出广播,提示现场人士前往大台取水、口罩及盐水,以及进入中信大厦躲避(根据监警会所得资料,现场唯一的公共广播系统,就是民间人权阵线当日主办公众集会所使用的系统)。
监警会建议:应检讨在中信大厦使用催泪弹事件,使用前和持续使用期间的评估,及替代策略可能性;若认为有必要终止已获发不反对通知书集会,应与主办单位商讨,给予足够时间和指示离开。
警方暴动宣称
警察总部指挥及控制中心在下午3时半向前线宣称当时情况为暴动,似乎对前线行动没带来区别,因为他们须自行判断使用武力程度;警务处处长下午4时25分向公众宣称暴动,公众关注参与人士会否全被视为暴徒,处长17日澄清评论只针对涉及暴动行为的人。
监警会建议:警方应制定明确指引,考虑向公众交代把某情况宣称为暴动的目的、准则和程序,当宣称暴动时,应清楚说明目的和理由,减少公众误会或揣测。
▼7.1冲击立法会▼
2019 年7 月1 日:大肆破坏立法会综合大楼
警方当日在立法会大楼内布防的策略并不奏效,未能确保大楼完好,并引致内部及设施严重受损。假如警方有采取防御措施,包围及保护立法会大楼,例如架设较坚固的围栏,或许能够避免示威者闯入及大肆破坏。此外,警方亦可免于被指控采取“空城计”,令示威者可大肆破坏,从而扭转民意。就此指控,有人或会质疑,警方刻意不执行其“踏浪者行动”相关指令列明的目标(即保护立法会大楼)以换取无法确定的民意转向,又有何得益?
值得注意的是,至今尚未有接获关于上述指控的须汇报投诉,作出这项指控的人士亦未有任何举证。
监警会认为警方风险评估有误,没有达成确保立法会大楼完好的首要目标,警方亦没有考虑立法会大楼本竹会容易被人成功闯入的弱点
监警会建议:警队管理层应检讨,在调动及编配人手以同时处理数个大型公众活动的能力;在暴力示威有可能升级时,及时作出评估(包括收集情报),,以及识别出可能会面临风险的目标地点的能力;在立法会大楼内部而非外围设防线的策略成效;对高风险目标加以保护,并制定通用策略减少冲突。
▼7.21元朗站白衣人袭击▼
2019年7月21日:元朗事件
这事件引来大量投诉,已接获的须汇报投诉有53宗及须知会投诉有19宗。
事件亦引起广泛公众讨论及在网上充满恶意的仇警讯息。监警会发现警方在应对事件的部署及行动上确实有不足之处,正因如此,引发警黑勾结的指控。源自网上的指责迅速蔓延,而称警察为“黑警”的仇警言论亦开始成为潮流。
须知网上疯传的谴责,从未有任何证据支持。严重的指控必须要有信服力的证据,但尽管会方作了最大努力在公开平台搜索证据,却遍寻不果。处长已在记者会上公开声明,警黑勾结的指控毫无依据。事实上,警方采取了一连串跟勾结恰好相反的行动,拘捕在7月21日晚袭击黑衣人的多名嫌疑人物。显而易见,在网上标签整个警队为“黑警”的仇恨言论,并无依据。
监警会没法定权限或能力审查有关警员与黑社会的指控,有关指控只能由执法机关进行调查。然而,警方当日在若干情况下未有及时采取行动,的确激化外界对警方与黑社会勾结的指控。
监警会认为7.21凌晨的错失在于:警方没有及时收集及整理行动情报,以向警方指挥层通报,及早采取行动;警方没有充分考虑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可能发生的暴乱事件;警方错失介入事件机会;社交媒体就警方严重不当传言发酵之际,未有即时采取行动平息揣测;999报案系统存在不足,无法应付有人束意破坏,以及处理超出负荷的情况,足见是严重弱点;警方在南边围行动期间,有警司与白衣人交谈及轻拍肩膊,监警会认为警司有充分理由与白衣人交谈,指示返回南边围,这并非双方勾结;警队管理层应考虑加强高级警务人员应对传媒的培训。
监警会建议:警方应检讨如何处理多项重大行动;检讨7.21策略和警力部署;检讨警队的传媒关系策略;检讨处理网上资讯及不实指控的策略;检讨及纠正999控制台应对超负荷时的不足之处。
▼8.11太古站及葵芳站冲突▼
2019 年8月11日:葵芳及太古站事件
警方应检讨使用催泪弹的政策,尤其当需要向港铁站内发射,又或目标是既不完全密封,也不完全开放的地方。就相关事件,在港铁宣布清场的一刻,葵芳港铁站只是半封闭,而几乎所有示威者都戴上防毒面具。当时使用催泪弹,确实能够驱散不愿离开车站的暴力示威者,从而避免肢体对抗及可能引致的伤亡。
在太古站事件当中,胡椒弹不应瞄准或射向示威者肩膊以上。因此,会方已作出相关建议。监警会亦注意到示威者利用港铁线路,动员到不同地方, 甚至采取城市游击战术,以逃避追捕。事件令警方必须检讨及制定更清晰的执法指引,适用于不同的操作场合及室内公众地方,如港铁站等。
有关葵芳及太古站的事件,共接到四宗须汇报投诉及五宗须知会投诉。
监警会指出,催泪弹罐上印有“只供室外使用。可能引起火警”字样,而制造商的产品安全资料有说明,“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处使用”。使用时首要安全措施似乎是现场环境要有足够通风程度。在港铁站使用催泪弹可能对无辜人士及市民造成不必要影响,而警方指引没清楚订明警员如何评估在市区非室外地方施放催泪弹。
在太古站使用武力及近距离发射胡椒弹
监警会指警方在目标人物一至两米发射,符合制造商安全指引,但根据国际指引及制造商资料,应避免瞄准头、脸、眼、喉、颈或脊椎,故警员不应瞄向示威者头部;而且警方缺乏指引禁止瞄肩膊以上发射。
监警会建议:制定清指引,订明甚么情况下应该或不应该行动,在行动成效和保护市民之间取得平衡,在采取行动前与乘客及附近居民做好沟通。监警会认为方管理层应加强市区范围使用催泪弹的相关规例和指引,尤其在港铁站内及人烟稠密的室内范围。
▼8.31太子站冲突▼
2019 年8 月31 日:太子站事件
关于是次事件,已接获1宗须汇报投诉及8宗须知会投诉。正如元朗事件一样,太子站事件被公众广泛讨论及引发针对警方的仇恨言论。
由于媒体广泛传播,警方在港铁车厢内对乘客使用武力一幕,已成为公众眼中一个非常熟悉的画面。但是这段被经常重播的录影,却并不反映全部的事实。另一方面,新闻片段清晰显示,确实有示威者更换衣服扮成普通乘客。为防止示威者逃脱,警方必须关闭车站,行动中多人被捕,并有部分人士受伤。救护人员在抵达后14至16分钟获准进入。在这样大型的事件中,警方及消防处明显需要更好的沟通,虽然无人提出任何证据,其后有关受伤人数的报告却惹来一场警方杀人的指控。
监警会认为警方进入太子站采取执法行动上,由于示威者曾严重破坏旺角站,部分已乘港铁到太子站,部分更衣并装扮成一般乘客,警方有需要采取及时和果断的执法行动,制止暴力行为,警方迅速采取执法行动对于恢复车站秩序和法纪是必须的。
警方与港铁关闭太子站出入口
有效阻止许多装扮成一般乘客的示威者离开,这是一项实际可行的措施,以阻止其他示威者进入太子站,支援被捕示威者、袭警及进一步破坏车站,监警会认为关闭出口似乎属合理的决定。
警方在太子站内的执法及拘捕行动
警员需根据其知识及培训中对警队指引的理解,自行作出判断,并对行为负责;监警会预期警方将检讨所有事件,将未有遵循警队指引及法例的警员按章处理。
警方要求安排特列车往荔枝角站
警方事前已作风险评估,此前亦有示威者企图抢夺被警扣押人士,太子站外亦有800名暴力示威聚集;用港铁押送被捕人显然是最快捷方法,安排特别列车是审慎和明智决定,虽然这是加速散播未经证实的死传言的原因之一。
警方与消防处的沟通
最理想做法是救护员一到站口就立刻获许入车站,而警员最初提供资讯,指站内没伤者是不正确,警员与消防处之间沟通及协调不奏效。
警方处理传言及揣测手法
声称太子站杀死人后掩盖事件是超乎寻常主张,警方、消防处、医管局和港铁反驳反应缓慢;若警方在最初阶段驳斥,可能有机会阻止谣言网上涌现,及日后示威活动。
监警会建议:检讨警方在港铁站内采取的执法行动策略;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制定方案加强公众沟通,提升警队工作透明度,防范不必要无根据或恶意揣测和传言;检讨大型行动中如何为记者提供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