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研究:四成学生共用家中电脑 忧扩大不同学校数码能力差异

撰文: 邝晓斌
出版:更新:

本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回落迹象,教育局局长杨润雄日前指暂未有确实复课日,目前大部分学校均采用电子学习及网上教学,追赶教学进度。港大一项研究显示,于2018/19学年,约一成受访本港学生家中没有桌上电脑、手提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大屏幕设备,约四成学生需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若兄弟姊妹需同时网上学习,或会出现“互相争夺使用权”的情况。研究人员忧虑,倘疫情未能及时改善,停课期间依赖网上学习,或会扩大校内、不同学校之间的数码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术表现亦会受影响。

香港大学“数码公民素养的学习与评估”研究计划于2018至2019学年,以能力测试和问卷方式进行第一轮数据收集。(港大提供)

香港大学“数码公民素养的学习与评估”研究计划于2018至2019学年,以能力测试和问卷方式进行第一轮数据收集,总共收到逾2,000名小三、中一及中三级学生,以及约360名教师参与及回应。

首阶段研究报告指,数码能力是数码公民能力的核心元素,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资讯和数据素养、沟通与协作、数码内容创作、数码安全,以及使用资讯和通信科技解决问题等五个数码能力关键领域,均能掌握基本技巧。然而,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处理复杂的工作,例如未能有效运用多个以及适当的关键词,达至精确的搜寻结果,也未能评估获取的资讯是否相关、适用或可信。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家里没有或不能随意使用数码设备,为本港其中一项“数码鸿沟”。分别有13%、10%及8%的受访小三、中一及中三学生表示,家中没有可供使用的大屏幕设备,例如桌上电脑、手提电脑或平板电脑;另外分别有35%、46%及42%受访者指,家中最少有其中一种大屏幕设备,但需要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

分别有13%、10%及8%的受访小三、中一及中三学生表示,家中没有可供使用的大屏幕设备,例如桌上电脑、手提电脑或平板电脑。(资料图片)

研究人员指,对于一些需要专注的学习和工作,阅读篇幅较长或做家课时,使用智能手机会很不方便及欠缺效率;若相关学生及其兄弟姊妹须在相同时间网上学习,同时父母又须在家工作,他们之间或须“互相争夺使用权”。家庭对数码学习的支援也存在差异。只有约40%的学生表示会与父母讨论互联网使用和数码安全的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家中或学校,受访学生的数码科技主要应用于休闲活动或与朋友家人沟通。在“在学校做功课”范畴上,67%受访学生表示每日少于1小时,24%受访者指每天1小时至2小时。

罗陆慧英(右)预料,数码鸿沟会因疫情期的网上学习经历差异,而进一步而加剧。(港大提供)

负责研究的港大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陆慧英表示,在肺炎疫情爆发前,几乎所有学生具有处理数码科技基本操作的能力,但电子学习只占总体学习较小部分;在数码能力表现及家庭支援两方面,差异都非常巨大。

罗陆慧英指出,在疫情期间,网上学习成为学校的唯一教学途径,但学生需具备最基本的数码能力,以及要有合适电脑配合使用。她预料,2018/19学年研究发现的数码鸿沟,会因疫情期的网上学习经历差异而进一步而加剧。她警告若情况未能及时改善,停课期间依赖网上学习,或会扩大校内、不同学校之间的数码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术表现亦会受影响。

然而,罗陆慧英认为,疫情期间网上教学亦会带来的正面影响,例如学生和教师的数码能力、学校运用网上教学科技及教师在应用网上教学的技巧上,均有所提升,“复课后,不可能回复至疫情之前的状态,”

罗陆慧英建议,政府应参考欧盟DigComp 2.1数码能力课程框架,以跨课程方式在各学科推行电子学习。(资料图片)

罗陆慧英建议,政府应参考欧盟DigComp 2.1数码能力课程框架,以跨课程方式在各学科推行电子学习,订立科技发展专业指引,将电子学习及网上教学融入学校策略发展计划。她认为,同时应协助弱势社群学生融入电子学习,每名学生最基本应有手提电脑或平板电脑等大屏幕设备,才有利促进电子学习;学生及教师应有稳定网络连接,才能顺利教学及上课,她希望由政府或社会各界协作学界备足上述基本设备。

另外,研究亦调查学生的社交媒体帐号拥有率,62%小三学生拥有Youtube帐号;受访中一及中三学生分别有85%及94%表示拥有WhatsApp帐号,另外分别有77%及76%人拥有微信帐号;中国内地著名社交媒体“抖音”,分别有60%及45%人表示拥有帐号。

(港大研究报告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