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会】首三个月逾760宗网购防疫用品投诉 单项最多涉20万元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本港年初现防疫用品抢购潮,市民抢购物资战线由市面延伸至互联网。消委会在今年首三个月接获逾760宗有关购买防疫用品投诉,当中539宗属网购,不少涉及货品延误及退款争议,有市民付款购买口罩后,卖家删除社交账号及失踪,终需转介警方调查。消委会说,有关口罩的投诉共涉款逾144万元,单项金额最多涉20万元,买家打算本来想采购口罩运至国内,但最后收不到货。消委会提醒,市民需留意商户营商资料及参考评价,亦应谨慎考虑预购货品的到货时间,以及留意条款细则,保存相关帖文截图以备有需要时作凭据。
收到796宗投诉 逾六成属网购
消委会总干事黄凤娴指,在新冠肺炎下,共收到与796宗与口罩及防疫用品有关的投诉,当中539宗属网购;有649宗投诉涉及口罩,防疫用品则有147宗。
单项口罩投诉最高涉20万元
消委会研究及试验小组主席谭凤仪说,在一月至三月中,在口罩收到投诉中,最多与送货延误有关,其次则为销售手法欠佳,共涉款逾144万元,单项金额最多涉20万元,最低则平均每宗2,000元。
黄凤娴说,涉款金额最高的口罩投诉中,买家本来想采购口罩运至国内,但最后收不到货,怀疑属于口罩骗案;而在防疫用品中,单项投拆金额最高达2.7万,投诉人购买200盒独立包装湿纸巾,惟最后怀疑为劣质货品,故到消委会投诉。
付款后社交网页平台无更新 最后账号亦消失
在新冠肺炎下,消委会在1至3月接获有关防疫用品及外科口罩投诉分别达147宗及649宗。李小姐是苦主之一,她在2月初急需口罩之际,发现社交平台有一则代购网站销售日本口罩的帖文,卖方回复称一盒售价300元,说明2月中有货,随即提供已登记流动支付服务的QR Code予其付款。她在一星期后再追问进度,对方承诺最迟2月20日到货,惟至2月下旬该社交平台专页没有再更新,也无法传送讯息,其后更删除社交账号,她只好向消委会求助。
消委会指,根据沟通记录,只有卖方的社交平台账户名称,没有其他营商资料及联络方法,加上货款经流动支付服务支付予个人银行户口,该情况似属个人交易,难透过消委会调停,事主最后同意转介警方调查。
发货期一再延误 退款需扣除手续费
张先生在1月初看见社交平台专页一则销售口罩帖文,预计2月中至2月底到货,故按指示登入C公司网站以信用卡购买6盒韩国口罩,合共468元。至2月初,该公司再发帖指韩国口罩预计2月中至2月底到港,若顾客不想等候可以在2月14日前填写退款表格,如公司最终未能交付口罩,则于3月15日后扣除3%手续费后退回货款。
张先生选择继续等候,期间C公司在2月下旬再发帖解释因应韩国当地口罩供应紧张,估计无法3月前抵港,会尝试联络其他口罩供应商,而该公司亦一直未提供已向厂家订购口罩记录,取货无期惹人质疑。他认为,虽然公司事先说明会扣除手续费,但并非消费者主动取消交易,而是其无法按承诺交付货品,若仍要承担手续费损失做法不合理。
该公司回复消委会强调,在1月中所发的销售口罩帖文已说明退款需扣除3%手续费,并已交代韩国口罩退款安排,但张先生未于限期前提交表格,故其退款将于3月15日后陆续办理。
有“现货”却不发货
杨小姐早前欠缺便携式酒精搓手液,在2月初看见B公司在社交平台专页销售日本酒精消毒液,并标明是现货发售,约3至5日配送,故立即下单购买4支,连运费合共385元。她等候近两周也未见商户更新订单状态,专页也没有任何消息,故透过各种通讯方式尝试联络亦没有回音,另见不少同样购买货品的消费者留言追问进度,在担心受骗情况下向消委会投诉该公司未能在订明合理时间内配送“现货”产品。
该公司其后回复消委会解释,近日订单倍增及人手不足,未能适合时回应及就延误致歉,并已立即将货品寄予杨小姐。
消委会提醒留意商户营商资料及参考评价
消委会表示,在社交平台进行销售操作简易,营运成本也不高,但有骗徒假借销售为名开设社交账号,却没有供货意图,收款后逃之夭夭,有机会构成欺诈或行骗等刑事罪行;若商户在接受付款后,没有合理理由相信它能在指明时间内交付货品,可能触犯不当地接受付款罪行,商户即使经社交平台销售货品,就产品资料及销售所作的陈述都必须清晰及正确无误,否则有机会触犯《商品说明条例》。
该会提醒,流动支付服务虽然方便,但未必能够确认登记流动支付服务的是商户户口或是个人户口,选用银行转账则可知道收款户口号码及持有人名称。信用卡及一些付款平台设有交易申诉及退款机制,若遇上未能交付货品等情况,有机会透过有关机制取回款项。此外,该会提醒消费者留意商户营商资料及参考评价,最稳妥是选用设有实体门市的商户,亦应保存相关帖文截图以备有需要时作凭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