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oogle大神看雨伞运动 启发香港人寻找“香港人”

撰文: 郑思思 林若勤
出版:更新:

雨伞是一朵朵的花,不枯也不散。两年后的今天,除了记忆中那87枚催泪弹,那一把把黄伞,还剩下了甚么?原来,“香港人”留下来了。
外国势力Google Trend告诉我们,过去20年在香港境内,“香港人”三字的搜寻量在占领时急升至高峰,最热门浏览的主题竟是香港人的“种族特点”。很多香港人迷惘起来,问甚么是“香港人”?如何定义“香港人”?
至占领清场前后,最热门的主题变为电视剧“来生不做香港人”,“种族特点”居次。只能说,对电视剧的狂热是香港人的特点。
两年过去,“香港人”的搜寻量浮浮沉沉,在今年立法会选举又有小高峰,究竟这一切背后有何意义?让搜寻“香港人”的人告诉你。

(标上各事件发生的时间)

雨伞运动究竟为香港带来甚么冲击?根据Google Trend(上图)香港地区的记录,一些关键字的搜寻量由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9月22日不断变化。例如“雨伞”的搜寻量在占领期间急升,但之后消淡。相反“本土”和“港独”在雨伞运动期间也没有太多人谈论,搜寻量一直偏低,直至今年的旺角骚乱和立法会选举才有明显升幅。

有趣的是“香港人”和“中国人”的搜寻,前者大升大跌,后者保持低位平稳,像和香港发生的大事件没甚关连。而“香港人”三字的搜寻量,先在占领初期(28/9-4/10)急升至第一个高峰,在清场前后(14/12-20/12)再飊升,而且维持高位约一个月,形成第二个较宽的高峰。之后两年,搜寻量回落,浮浮沉沉,至今年立法会选举有第三个小高峰(4/9-10/9)。(注:Google Trend只显示相对比例,不显示具体的搜寻量。)

Google受访时指,Google Trend会整合网民搜寻期间输入的其他关键词、浏览甚么网站等等,分类出热门的“相关主题”,以理解网民关心的主题。在这个三个高峰,“相关主题”分类排序如下,以搜寻香港人的“种族特点”为多:

为何这么多网民想知香港人的种族特点?25岁的廖小姐回应得一脸惊讶:“吓?你无search过?应该要search㗎㖞!我很怕自己被人同化,香港有大陆化的迹象,所以我找香港人的身份如何定义。虽然到现在,我也是很混乱。”她说2年前参加金钟占领时,已经常搜寻“香港人”:“很想知道其他人怎看待香港人。外国的华人,大陆人怎看,我还会去外国大陆的讨论区搜寻。”至今年立法会选举,她又重新搜寻“香港人”:“选举候选人个个都话帮香港人,好虚假,摆在口边但不重视政纲,好假。”

香港人:一是指土生土长,以香港为身份认同的人;法理上,因种种考虑,香港法律没有香港人的定义,只有香港居民,不问国民忠诚、种族、肤色或者国籍,只问是否享有香港永久居留权。
维基百科
2年前曾经在金钟参加占领的廖小姐,是一个搜寻“香港人”的人。她说很想知道世界各地在占领期间怎看香港人,亦很想知道“香港人”的身份定义,但搜寻至今仍未找到答案。(受访者提供)

“我在雨伞运动后也出了三本书,其实三本书也是讲‘甚么是香港人?’”《被时代选中的我们 》、《亚视永恒 》和《香港好波》的作者之一“亚木”,在占领期间虽无搜寻“香港人”,但他认为自己同样受“启蒙”:“之前人大831,美国不理,英国不理,我们好想国际社会更关注香港人,所以我们都要知‘香港人系咩?’。我们就去揾。”

雨伞运动启发“香港人”的身份和论述

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峰分析说,Google Trend显示雨伞运动启发香港人去寻找一种“身份”,一种“论述”,即使清场时,最多人以“香港人”搜寻电视剧“来生不做香港人”,但一来这出剧涉及中港矛盾而非单纯娱乐的电视剧,二来亦有很高比例的网民,仍在搜寻香港人的种族特点,找香港人的定义。

他说更有趣的是看到香港公共论述的转变:“你看‘本土’的搜寻量,在雨伞运动中是不高的,甚至无升无跌很平稳的。当时已经有本土派,但大部分巿民也无这个意识。直至旺角暴乱(搜寻)才很厉害,至新东补选也是在高的位置。立法会选举又有上升。”他说同样地,雨伞运动并无催生“港独”的搜寻量,是直至2015年施政报告谴责刊物“学苑”提倡港独,以及立法会选举“确认书”风波,才令“港独”获更多网民关注。

雨伞运动,只是令香港人寻找“香港人”。

(注:Google分类为“梁天-北京” , 估计应为“梁天琦”)
(注:Google分类为“梁天-北京” , 估计应为“梁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