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后两周年】戴耀廷:雨伞震荡仍在 挨批亦无悔当“造桥者”
雨伞运动即将踏入两周年,79天的占领点滴,一幕幕震憾人心的场面,相信不少市民仍然历历在目。然而,伞开之后,香港的民主道路又该何去何从?《香港01》访问了数位当年参与及反对占领的相关人物,总结事件如何影响当今的政局,以及前瞻香港的民主路应如何走下去。
回首过去,占中发起人戴耀廷认为,雨伞运动对现今政局所带来的震荡仍然存在,刚过去的立会选举结果更是雨伞运动的另一种延续。他又相信,雨伞运动令公民社会渐趋活跃,以往层级式由上而下的领导模式起了变化。
2014年9月27 日,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占中发起人戴耀廷一声令下,正式展开了长达79天的占领行动。翌日警方施放催泪弹驱散亦阻止不到占领遍地开花。可是,雨伞运动无法迫使人大撤回831决定,运动后期的路线之争,亦令戴耀廷成为众矢之的。回想起这场运动的一点一滴,戴坦然表示:“我问心无愧”。
经验不足或犯错误 戴耀廷问心无愧
由最初提出“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到占领后期不时发生冲突,戴直言,运动的规模超乎了他的想像,经验不足令他有可能犯下各种错误,他特别忆起警方施放催泪弹驱赶示威者的一幕:“当时我在想,如警方施放催泪弹,我们就结束行动再部署。但我预计不了,原来大家不害怕催泪弹。”警方施放催泪弹后,反而令群众再结集,他坦言:“这正是我所说的经验不足”。
戴首次踏进社运圈,却要领导一场充满变数的硬仗,回望在占领时所作的决定,他直言“马后炮很容易”。经过两年时间的重整,他承认当时的判断不一定是最好,但他从不后悔在占领区所作的每一个决定,只因一份很单纯的付出:“除非当时我可以拿到的资讯我没有拿,可以付出的我没有付出,但那一刻我掌握的资讯有限,做重大决定时,都是当时我能够做到最好的决定”。
公民社会活跃 立会结果是雨伞延续
回首过去,总结得失,也许是每场社会运动必需经历的阶段。两年转眼过去,但戴认为,现阶段仍不能对这场运动的成败盖棺定论。然而,他相信雨伞运动在政局上所带来的影响,单看过去两年与占领前比较,已看到明显的分别。
他指出,由占领运动开始,便已看到香港的公民社会十分活跃,情况延续至今,现时仍有不少伞后组织在运作。他又形容,刚过去的立法会选举正是雨伞运动的一种延续,多名主张民主自决的伞后候选人成功当选,有了来自公民社会的人士进入议会,他们可发挥桥梁角色,使议会与公民社会的力量与资源聚合一起。同时,传统政党亦经历了雨伞的洗礼,在竞选时要考虑如何回应新世代的声音,其中民主党及公民党完成新旧交替,反观一些政党没有进行新旧交替,便失去了议席。戴相信,雨伞运动对香港政治文化所带来的震荡仍然存在。
非建制派就如一个个岛,岛与岛之间若有一条桥连系,大家便可以由一个岛走到另一个岛。
他相信,只要“造桥者”能把公民社会中的不同团体连系在一起,从而一起做决定,便可赋权归予市民。戴明言,日后他的工作是要促使更多“造桥者”出现,只有愈多“造桥者”出现,才能使个别“造桥者”重要性减低,令公民社会不分高低。
惊天之想下一步:或改革功能组别
戴耀廷在雨伞运动后,一直没有在民主路上停下来,在刚过去的立会选择更提出了“雷动计划”,希望配票为非建制派抢攻更多议席。他的下一步,又会是什么惊天之想?戴坦言:“要等下先。”他指这几年长时间都处于作战状态,现时是时候重整思路,好好总结过去两场运动的教训。
被问到下届政府重启政改之时,会否是他提出新主意的契机,戴未有明言。但他认为,基本法指要循序渐进最终达至普选目标,2020年的立法会选举至少要进行某程度的改革。他暂时的想法是期望可改革功能组别,以扩大选民基数,例如旅游界、保险界别可加入个人票,因这些界别有注册局登记导游经纪身份,个人票不难定义。
然而戴耀廷在过往提出的两次社会运动均极具争议,饱受批评,难道他不怕再提出惊天之想时受千夫所指?他表示,踏进社运圈的过程,感受是很混杂,绝对不会经常怀有信心和希望,更笑指:“我本身都成为一个被批评的焦点,或是制造矛盾的源头。”但他明言,如有新的意念出现,即使面前的路将会很难行,他仍会继续:
坚持不是说,我很high一直high到尾就是坚持,而当你好颓的时侯,仍然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