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湾越冬斑蝶跃升22倍 十年来第三高 屯门小冷水斑蝶升1.5倍
撰文: 劳敏仪
出版:更新:
每年来港过冬的“客人”,除了候鸟,还有斑蝶。环团绿色力量今日(12日)公布“越冬斑蝶调查”,分别在屯门小冷水和港岛深水湾分别录得649只及521只,前者较前年冬天上升1.5倍;后者则跃升22倍,数目是自2009年调查以来第三高,反映两地有机会是重要斑蝶越冬地。
绿色力量自2009年开展“越冬斑蝶调查”,涵盖四个本地斑蝶越冬地点,包括屯门小冷水、港岛深水湾,以及大屿山的分流和水口。高级环境事务经理单家骅表示,小冷水和深水湾过去十年录得的越冬斑蝶数目一直反复,约两至三年会出现一次高峰。以小冷水为例,去年冬天录得649只虽较前年冬天的259只上升1.5倍,但与对上一个高峰期,则2015年冬天的1,596只,仍相距近2.5倍,他相信下年度冬天将继续录得升幅。至于深水湾,历年数目亦见反复,但近年明显呈上升趋势,显示当地是重要的斑蝶越冬地。
至于分流和水口录得的班蝶数目,分别录得200只及68只,较前年冬天分别增减20只,变化未太明显。
单家骅分析四个地点录得的斑蝶类型和越冬模式,发现小冷水和深水湾,与大屿山的分流和水口的越冬斑蝶,很大机会属两组来自北方不同地区的斑蝶群。首先是斑蝶群的出现时间,小冷水和深水湾的斑蝶约于十一月出现,至翌年一月仍有记录;分流和水口的则较早出现,约十月开始出现,但至十二月已几乎没有记录。其次是斑蝶群的种类,小冷水和深水湾的占绝大多数属乌鸦型;分流和水口的则以老虎型为主。
从斑蝶群逗留时间推断,小冷水和深水湾有机会是斑蝶越冬地,即斑蝶会于该地逗留直至冬天完结;而分流和水口属中途站,斑蝶只会短暂停留,之后会再飞往其他地方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