孖女状元公屋尖子齐读港大医科 盼日后参与人道救援工作
莘莘学子开学之际,香港大学医学院医科新生带著对医学的热诚,开展长达6年的医科生生涯。今年的新生当中,有来自医生家庭,也有输在起跑线的公屋尖子和新移民学生,更有三考港大医学院才成功的印度裔香港人。他们背景不同,但从医目标一致。他们都立志6年后,用双手拯救生命,用热诚影响生命。
父亲爷爷患癌离世 无力感促使立志从医
生于广东、21的易嘉莹三年前才跟母亲由江门移居香港居住,于上水风采中学就读高中,今年在文凭试中摘下四科5**及两科5*佳续。因小时候亲眼目睹挚亲患癌离世,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从小就有著从医的决心。
嘉莹9岁时,父亲患上大肠癌,眼看著父亲脚肿至无法下床,年纪小小的她想帮父亲按脚,却被阻止,自己只能站在床边愣愣望住父亲,“父亲有事,作为女儿只能陪住。原来去到生命的边缘,自己却是如此无能为力,那一刻无奈到觉得自己好冇用。”易父离世之时,嘉莹心裹开始萌生读医的念头。到14岁那年,爷爷也因肺癌过世,她再一次感受到自己无能为力,但同时更确定自己想从医,用自己力量帮助病人。
“我希望将来可以研究癌症的成因,医治方法。”虽然开学只有3星期,但嘉莹早已确立自己未来路向。
经历亲人离世,嘉莹对“医生”有了新的睇法。她认为,医生诊症时应由病人角度出发。虽然病人有知情权,但嘉莹觉得医生应在时机适合时,才告知病人患病,“好多时病人会承受不到打击,令心理防线崩溃,难以接受治疗。”她期望将来自己能接触更多癌症病人,从心灵医治病人,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六优公屋尖子冀参与人道救援
从未接触过生物学科的林嘉男,是将军澳英中宣基中学首名文凭试六优“榜眼”,6科考获5**佳绩。他的起跑线比说得上好,有很大距离,小一时父亲因经济问题离家而去,留下他及两位姐姐跟母亲生活,他凭努力赢在终点线,曾说:“与其太在意所谓嘅起跑线,不如尽情去跑”。
今个暑假,嘉男于联合医院及灵实医院进行了6星期的义工服务,明白到原来医护人员不只在技术层面支援病人,“他们(医生及护士)见到病人第一句不是问病情,而是询问近况,原来医生不只是冷冰冰的照顾病人。”
嘉男觉得,视野不能停留在香港,他期望日后能前往其他地区交流、参与人道救援工作,体会别国学术及当地文化,“我想用生命帮助他人”。
IB孖女状元受从医父母影响 盼到落后地区体验
同在国际教育文凭(IB)取得满分45分的状元双胞胎陈煦欣和陈煦怡,父亲是泌尿科医生,妈妈则是儿科医生,都是港大医学院毕业生。她们毕业于澳大利亚国际学校,自小看著经常加班的父母,感受到做医生繁忙一面,亦学到如何做医生。
妹妹煦怡说:“父母的价值观、待人处事态度,令我们明白到做好人比做一个好医生重要。”她补充,做医生能直接帮到别人。姐姐煦欣表示,现时选专科发展言之尚早,但希望三年后能与妹妹到其他国家,尤其东南亚、非洲等落后地区交流及参与人道救援工作。
22岁印度裔港人 三报港大医学院终成功
未受过正统中文训练的VERMA Rohit Kumar,但有个中文名叫马国贤。Rohit 生于一个印度裔家庭,他是土生土长第三代,正牌香港人,操一口流利广东话,中学就读传统名校拔萃男书院。他不是文凭试考生,而是2012年末代高考生,今年已22岁。
自小梦想做医生的Rohit,2012年因成绩未达标而未获港大医学院取录。当年他原获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及五间英国大学取录,但却放弃入读,留港铺路再报港大。
可惜2013年港大医学院大门又再拒为 Rohit 而开,他虽获复旦大学医学院取录,却选择入读中大公共卫生理学士课程。他指,公共卫生课程不能直接面对、帮助病人,因此入读中大3年,他依然没有放弃考港大,“即使今年考不进(港大医学院),我下年都会继续考,因为我有抱负。”Rohit于中大以一级荣誉成绩毕业,总成绩积点(GPA,满分4分)达3.801分,透过非联招计划报读港大医学院医科,今年终成功。
沙士时戴口罩 激发对医学兴趣
2003年“沙士”爆发时仍是小童的岑仲彬,记得当时母亲每日都叮嘱他要洗手及戴口罩,“我很好奇为何看不见的细菌,会令人如此恐惧。随年龄增长,接触多了相关新闻,渐渐对医学产生兴趣。”仲彬表示,早前做义工尝试到第一身接触患有唐氏综合症及认知能力受损的病人,“本来担心沟通问题,接触过才发现他们是很纯真的小朋友。他们有时会瑟缩一角哭泣,他们觉得没人理、没人爱惜,我当下感到很心酸。”
仲彬居于天水围公屋,父兄是地盘工人,起跑线并不好,中学就读区内中文中学顺德联谊总会翁祐中学,考获五科5**及两科5*,为该校2001年创校以来首位入读港大医学院的毕业生。
仲彬指,很多疾病都无法痊愈,但作为医生应该尽自己能力,“帮得几多得几多”,“医生除了要懂得科学知识,亦要学懂传递温暖和爱。”他期望将来可参与人道救援工作及到其他地区交流,“可能是我们唯一和最后机会扩阔视野,医生不应只懂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