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数目创新低 观鸟会推算全港跌至25万只 料与干旱天气有关
麻雀随街可见,是本港最常见的鸟类之一。香港观鸟会最新的“全港麻雀普查”发现,树麻雀比过去两年减少约一成半,估计与今年春天阳光充沛及较干旱的天气有关,以致未能诱发树麻雀的繁殖行为,令幼鸟未能如过去般于5月成长及离巢,极端天气也影响其食物供应。普查又指,树麻雀仍喜欢居住在建筑密度较高的地区,例如深水埗、屯门及油尖旺区,为其提供不少筑巢的空间,例如排水管道、外墙结构及冷气机底,有86%的鸟巢都筑在人工建筑物上。
香港观鸟会连续三年进行“全港麻雀普查”,今年有超过260名市民参与5月共4天的普查,普查路线覆盖全港18区,共78条,每条长约1公里,共记录3843只树麻雀。最新估算显示,香港现时约有25万只树麻雀,较去年5月的约30万只,下跌5万只,而在78条普查路线中,逾7成路线(则57条)所录得的麻雀数量均比过去两年少。
观鸟会指,持续干旱天气,或致树麻雀筑巢育雏延迟。根据香港天文台纪录,本港在今年1月至5月期间累积雨量是有纪录以来第二低,在5月更只录得57.5毫米雨量,不足正常值304.7毫米的20%。
干旱春天未能诱发树麻雀的繁殖行为
香港观鸟会高级研究专员彭俊超解释,树麻雀一般于3、4月开始求偶及营巢,幼鸟于5月(即普查月)时已成长及离开鸟巢,而今年首5个月雨量极少,异常干旱的春天有机会未能诱发树麻雀的繁殖行为,令幼鸟未能如过去般,于5月成长及离巢,成鸟亦因此需要留在鸟巢育雏。
此外,彭俊超指,虽然树麻雀已适应城市生活,但天气变化或小型旱灾仍可以对牠们有很大影响,例如可能影响树麻雀的食物如昆虫、种子等供应,部分较弱的树麻雀有机会未能适应这些转变而死亡。
树麻雀居住在建筑密度较高的地区如:深水埗
彭俊超表示,普查发现树麻雀仍喜欢居住在建筑密度较高的地区,例如深水埗、屯门及油尖旺区,为其提供不少筑巢的空间,例如排水管道、外墙结构及冷气机底,有86%的鸟巢都筑在人工建筑物上。
他又指,树麻雀数量减少是否形成趋势仍言之尚早,但今年数量下跌幅度不算少,而本港有关常见鸟调查不多,其数量多寡容易被忽略,并补充指麻雀数量反映社会生态友善政策,例如公园喷洒太多杀虫水,影响麻雀觅食,故认为有必要做持续监察。
年份 | 每平方公里数目 | 全港数目 |
2018 | 1129 | 252,287 |
2017 | 1355 | 305,044 |
2016 | 1,434 | 322,796 |
资料来源:香港观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