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皮肤癌个案趋增 防晒重要惟港人谬误多 SPF、Pa+唔识用

撰文: 张善彤
出版:更新:

本港皮肤癌新增个案近10年有增无减,2013年更突破1,000宗。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及梁伟耀指出,皮肤癌主要由紫外线(UV)引起,防晒措施很重要,但不少港人对防晒知识一知半解。今年中香港皮肤健康基金委托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电话访问459名年龄介乎25至64岁的香港市民,了解港人防晒习惯的研究。48%受访者日常没有使用防晒习惯,更有4成人以为只要防晒系数(SPF)够高,一日内就不用补涂。调查亦发现,近60%市民认为,遮阳伞可有效阻挡紫外光,而毋须涂防晒。要预防皮肤癌,就要由防晒做起,但市面上有多款防晒产品,市民应选择多少SPF的产品,涂防晒又有何技巧?

市面上有多款防晒产品,皮肤科医生建议选购适合自己防晒功能的产品。(资料图片)

问:阴天或室内是否毋须涂防晒?

答:错误。陈厚毅解释,即使阴天或室内,部分紫外线仍可穿透云层或玻璃照射到皮肤,紫外线指数于中午时分亦相当高,因此阴天或室内也需使用一定防晒产品。

问:防晒产品标明“广谱”(Broad Spectrum),代表什么 ?

答:紫外线分为2种,分别是UVA及UVB,两者均可导致皮肤受损及皮肤癌,其中UVA可致皮肤衰老。然而,市面上部分防晒产品只防UVB,未能有效全面保护皮肤及预防皮肤衰老。 若防晒产品标示有“广谱”(Broad Spectrum) ,表示能有效地阻隔UVA及UVB。

皮肤科专科医生陈厚毅(左)指出,防晒习惯应由儿时阶段培养,切勿“临急抱佛脚”。右为梁伟耀。(张善彤摄)

问:防晒系数(SPF)高的产品越有效? SPF够高,一日内不用补涂?答:错误。SPF是人在阳光下可抵受UVB的一种测量指标。陈厚毅指出,用于室内的防晒产品,SPF15已足够。如进行户外活动底长期暴晒,则建议使用SPF30至50的防晒产品。他引用外国研究指出,SPF50以上的产品只能额外提供1至2%的保护效果,因此毋须特别选购SPF极高的防晒产品。梁伟耀指,使用者会流汗及身体会自然分解,因此每隔2至3小时应补涂一次。如属大汗体质或进行水上活动,则建议1至2小时补涂一次。

问:“Pa+”代表甚么?是否越多“+”越好?

答: “Pa+”是抵受UVA的一种测量指标。陈厚毅指出,防晒产品“Pa+”由“+”至“+++”。一般而言,“Pa+”已足够日常使用,而所谓的“Pa++++”是添加了其他物质,会比较油腻,较容易造成皮肤敏感。

问:涂上具防晒功能的化妆品,是否不需要再涂其他防晒产品?

答:错误。陈厚毅解释,一般具防晒功能的化妆品SPF只有15至30,每次涂的分量不多,可能令SPF降至10以下。而外出后,亦未必会再次涂上此类化妆品,令防晒功效大减。因此,建议涂上具防晒功能的化妆品之前,亦要先涂防晒产品。

问:涂厚厚的防晒产品更有效防晒?

答:错误。涂太厚重的防晒产品不但无助加强防晒效果,反而会增加毛孔阻塞、出暗疮的机会,部分油脂分泌人士更可能出现毛囊炎。专家建议每个部位需要用半个茶匙分量的防晒产品,或成年人应使用合共1安士的防晒产品。

问:应何时涂上防晒产品?

答:进行户外活动前15-30分钟,已经要涂上防晒产品。含天然成分的防晒产品会有即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