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反对引入600辆专营的士 斥打击收入 苏伟文:两者定位不一
政府计划批出专营权牌照,引入600辆“专营的士”。立法会《专营的士服务条例草案》委员会今早(6日)召开首场公听会。多个业界团体出席会议,反对当局引入专营的士,认为现时的士司机数量不足,加上近月以来经济低迷及社会环境动荡,倘坚持推出方案,将进一步打击业界收入,促请当局先解决人手不足、提升现有的士服务质素及处理白牌车问题。
运输及房屋局副局长苏伟文回应指,引入专营的士并非旨在取缔现有的士,重申两者定位不一、“相辅相乘”。他又称,方案早于2015年已开始咨询业界及社会意见,已平衡各方利益。
从事十多年的士司机周靖凯称,自从近几年有白牌车出现,的士司机经营困难,亦遇到一小时生意不足40多元,支付车租、石油气支出后,收入低于最低工资,称“收入唔好、司机点会心情好?”又反问:“公务员唔加人工,会唔会对市民好?”故他强调,现阶段政府不应引入600辆专营的士,而是要打击白牌车问题。
顺丰车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代表叶国华表示,政府早前解释修改现有《的士条例》繁复、规管司机质素困难,便决定引入600辆专营的士,认为做法不公。他希望,当局能给予业界空间,因为已陆续推行不同措施改变现有的士司机服务质素。
市区的士总会主席陈志楠则指,的士司机现时人手不足、年龄趋老化,加上日后多条铁路线通车、白牌车出现,倘政府再引入600辆专营的士,会导致生意“严重受影响”。
运输及房屋局副局长苏伟文表示,政府推出专营的士,并不旨在取缔及放弃现有的士,而是希望提升点对点的交通服务质素,透过新规管制度,令专营的士及现有的士两者服务达致“相辅相乘”。
他续指,两者定位不一,普通的士仍然是个人化点对点服务,收费较能符合普罗大众接受程度,而专营的士服务贸素较佳、符合网约特色。他重申,政府于2015年至2017年就方案咨询业界及公众,故现时推出的方案已平衡各方意见。
对于会上提出的士司机供应不足、出现老化迹象,苏伟文指现时全港有21万人持有的士驾驶执照,当中5.9万人为现职司机,引入600辆专营的士仅占全港1.8万部的士当中的3%,认为对人手不会有太大影响。
而吸引新人入行方面,苏伟文则表示政府拟修订门槛,将持有3年驾驶执照,改为1年便符合资格可考取的士驾驶执照,并于下月起优化笔试。至于白牌车问题,他强调当局重视打击非法取酬活动、绝不纵容,会严厉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