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专9学院拟助资浅海外医生受训 主席称非降门槛:港医生仍优先

撰文: 陈倩婷
出版:更新:

政府于今年10月的施政报告提及,将探讨容许新注册或有数年行医经验的海外医生,在香港接受专科培训,外界关注是否为海外医生额外培训门槛。事隔两月,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刘泽星受访透露,医专辖下9间学院,包括儿科、内科、急症科和家庭医学学院,同意在不影响本地医生下,为海外新医生提供专科培训。刘泽星强调并非降低专科培训的门槛,医专没有在医生质素上妥协。有医生工会代表直言,政府官员一厢情愿地认为来港作有限度注册的医生有意长期留港,并在公立医院服务,无视公院工作环境不吸引、香港生活环境难熬等根源问题,对新政策吸引海外医生有保留。

公院医疗人手短缺已非新鲜事。(资料图片)

本港公营医疗人手持续短缺,公院医生流失率过去3年同比攀升,分别为5.1%、5.8%及6.4%。其中于2018至19年度,耳鼻喉科流失率最高,录得11.7%,其后依次为骨科及肿瘤科,流失率分别为10.2%及9.3%。

港府视海外医生为短期纾困的良方,继医务委员会在5月通过放宽海外专科医生通过本港执业试可免实习的措施,至10月再提出以放宽专科医生培训要求为诱因,施政报告提到在不影响本地医生接受专科培训机会的前提下,探讨为海外新医生提供专科培训。

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当时称,港府希望多管齐下解决医疗人手不足的问题,但由于有关医生须符合专业要求,相信人数不会太多。

刘泽星透露医专15间学院当中,已有9间学院同意取录海外新医生作专科培训。(陈倩婷摄)

9学院达共识 海外新医生需已考专科初期试

按现时医专部分学院的规定,海外医生倘要接受专科培训,必须先通过本港执业资格试,因此在医管局服务、从海外来港的有限度注册医生便“行人止步”;另有部分学院即使允许有限度注册医生接受专科培训,该些医生亦要符合医管局招聘条件,即已完成专科中期试。基于上述原因,刚医科毕业的海外医生难以投身本港医疗界发展,协助纾缓人手不足。现时倘海外专科医生欲取本港专科资格,可申请“非本地医生的专科资格证明”,再由医专审核,医专表示截至今年11月,有77人经此获得认证。

医专主席刘泽星本月受访时透露,医专辖下15间专科学院当中,已有9间学院同意可为未考取专科中期试的海外新医生提供专科培训,首肯的学院包括儿科、内科、急症科和家庭医学学院。

两大原则:确保医生水平、本地医生优先受训

9间学院同意两大原则,其中首项原则是要确保医生水平,欲接受专科培训的医生需已开始接受医专认可的海外专科培训课程,以及需在当地已考获专科的初期考试,刘泽星认为此要求可证明该医生的确有心接受专科培训,医专亦会再仔细检视其过往工作经验能否获医专认可,从而缩减其在港受训年期。

第二大原则是本港医生将获医专优先取录,若个别学院有空缺,而本港医生已足以填补该些空缺,会优先请本港医生,若有余下名额才开放予非本地医生申请,刘泽星指希望能保护年轻医生。至于各学院提供予海外医生的培训名额,刘泽星称视乎各专科的人手需求,食卫局已委派港大医学院与医专统计及估算,医专会配合政府政策以提供相应名额。

至于余下6间未达共识的学院,刘泽星称部份学院列明受训的医生需先于本地正式注册,他又称并非每间学院都有培训空缺,此外负责培训的导师数目、培训设施及病类是否足够,亦是考量的因素。

刘泽星强调医专的培训水平高,海外医生可更早接受严格培训对其留港工作有帮助。(陈倩婷摄)

否认降低门槛 刘泽星:医专培训水平高

目前医管局要求来港工作的海外医生必须完成专科中期试,刘泽星强调新建议并非降低门槛,只是“啲医生可能年青咗”。他续指新调整的好处在于令海外医生更早来港适应环境,了解香港医疗系统及病种,并更早接受医专严格的培训计划,对其在香港工作有帮助。他又称医专在质素上没有妥协,因该医生亦须通过多重考试才可取专科资格。

本港的示威活动已持续逾半年,刘泽星称社会事件会令本来想回港服务的医生却步,虽然未知影响有几大,但医专会尽力再吸引海外医生纾困。

刘泽星:内地亦属非本地 不应细分

社会一直关注政府会否放宽内地医生在港执业的门槛,刘泽星认为内地同属非本地培训医生,不应再细分。现时各专科学院的训练年期为至少6年,新机制下,医专或容许部份海外医生在当地接受专科培训的经验代入本地培训当中,缩减其培训年期。 刘泽星称内地现时没有正式的专科培训计划,因此目前没有认可任何内地医生的计划,但内地有几间医院的专科经验获认可,分别为港大深圳医院的急诊科、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骨科,以及广州中山医院的外科。

医院管理局称,或会更新有限度注册医生的招聘条件。(资料图片)

医管局正研调整有限度注册医生招聘条件

医院管理局回复查询时称,正与前线医生商讨有哪些专科特别需要引入更多非本地医生,医管局称待确定有关细节后,医管局便会相应更新有限度注册医生的招聘条件,并向医委会递交有关的有限度注册医生申请,以作批准。截至今年12月1日,共有21名非本地培训医生以有限度注册方式于医管局服务。

医委会未有回应对医专新安排的看法,仅称医委会根据《医生注册条例》第14A条的规定审批每宗有限度注册申请。

食卫局则称,了解医专及医管局正研究相关计划细节,食卫局有信心专业标准将得到保证。局方又透露,有3名非本地培训医生将于本年第四季至明年第一季履新。食卫局续指,港大就专科医生进行的人力推算工作,预期于2020年内公布结果。

马仲仪认为港府未有正视海外医生不愿留港服务的根源问题。(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医生工会:海外医生不留港 根源在公院工作环境差

香港公共医疗医生协会会长马仲仪直言,医生的资历较浅、较年轻,已经等同门槛较低,不认同刘泽星的言论。她续指,海外医生不来港工作的因素多,包括香港生活吃不消,公院工作及受训环境不理想等,但官员不吃人间烟火,一厢情愿认为海外医生愿意长期在港的公营体系服务。马仲仪表示,一般在本港有家庭的医生会较愿意留下,但其他医生则未必,官员应正视根源问题。

马仲仪又称,有部份专科的医生现时已需“排队”受训,如外科由于手术室有限,加上需视乎手术数目,部份医生完成基本培训后需等候一年,方可接受高级的培训,即使是人手短缺的急症科亦有部份设施僧多粥少,她认为应先确保香港的医生获足够培训机会才考虑放宽。

对于医专要求申请医生先通过专科初期试,她提及有部份欧美国家容许海外人士报考专科的笔试,内地医生或可借此取得相应考试成绩,继而来港工作,亦有个别国家的实习医生已可报考专科初期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