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遣返声请留港17年将赴加拿大 喀麦隆家庭:难忘港人善心
眼前的42岁的Robert和37岁的Nadine来港17年,虽然肤色跟本地华人不一样,但早已融入香港,“最爱到街市和人聊天,咩都可以倾,今日蕃茄靓唔靓呀?”三名子女于香港土生土长,说广东话、写中文,Robert笑言,梅窝的街坊见证着他们长大。
初初来港,生活极为拮据,三餐是每天的难题,有陌生人主动伸出援手,整整一年连续为一家送午餐,令他们难忘港人善心。
苦等17年,他们于11月初收到消息,被加拿大政府批准以个别移民人士身份居留,离别在即,Robert表示虽然离开,心仍然与香港人系在一起。
到街市“执野食” 陌生人送免费午餐一整年
Robert和Nadine于2002年因政治危机,由家乡喀麦隆逃至香港。Robert还记得,甫抵达香港,便在机场滞留了两天,妻子体弱不支倒下被送往医院。医院护士带他到联合国办事处求助,一家经转介后,入住了国际社会服务社的临时居所。
住所虽得已解决,但三餐又成了每日难题。Robert笑言,“学懂中文是因为去街市要食物。”当时居于油麻地,作为一家之主的Robert,肩负起照顾妻儿的责任,基乎每日都会到街市“执野食”,他说:“晚上7时会有很多剩菜,凌晨2时地上又会遍布不同弃掉的食材。不少档主都愿意给食物予我们,我懂得数字、日期,皆因店主会叫我何时去拿、拿多少。”
两夫妇坦言,在香港遇过无数善心人,不求回报帮助他们。在2005年,Nadine怀第二胎,一家在公园流连,只有两岁的大儿子不断大哭,一名附近餐馆的侍应主动走来,关心孩子是否肚饿,随即送来一个饭盒。Robert回想起,亦难掩感激之意,“王先生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但每日都拿午餐给我们,足足持续一年,直至他去世。”为了答谢他,Robert与Nadine 以他的名字,为二儿子命名。
不能打工赚钱 被问如何维持生活感无奈
一家后来接受国际社会服务社援助后,生活有所改善,虽仍然拮据,但他们时刻提醒子女要懂得感恩。Nadine表示,照顾三名子女并非易事,他们眼见同辈有充裕的零用钱、参加不同课外活动,有时亦会提出要求,两夫妇会好好解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我不会骗他们,会解释真实情况,现有住所、足够的食物,已经要感恩。”
作为免遣返声请人,一家在港苦等17年, 碍于身份问题,不能打工赚钱,Robert亦坦言不时感到无奈:“很多人会问你为何不上班?如何维持生活?”他们于11月初收到消息,获加拿大政府批准以个别移民人士身份居留,将于周四离港。Robert希望,之后重拾于家乡的专业,从事电工方面的工作。
三子女会说广东话 爱吃中菜
三名子女自小在香港长大,说广东话、写中文,尤其热爱中菜,一谈起便如数家珍般,说出各式各样美食:点心、烧卖、小笼包。三人均表示,不舍得同学,现把握时间与朋友道别。
一直协助Robert家庭的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助理区域经理Gillian AWGUL指,机构服务的免遣返声请人达一万人,惟像Robert一家成功转移至其他国家,成功率少之又少。临别在即,一家最想跟港人道谢,Robert说,人生一大半时间于香港度过,遇到不同人和事,认为港人充满善心、富有希望,虽然离开,但心仍然与香港人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