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19】罗致光:租津不一定有效 政府持开放态度
撰文: 胡家欣
出版:更新:
今年《施政报告》提出透过现金津贴,为非公屋、非综援的低收入人士包括轮候公屋人士提供支援,并研究将津贴恒常化。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今早出席港台《千禧年代》时表示,目前轮候公屋时间约五年,未来两至三年公屋供应不可能纾缓轮候情况,故有必要研究“租津”支援。
罗指,租津涉及副作用,包括措施会否令业主加租,以至令业主保养动机减少,楼宇失修问题严重等,不一定有效;政府2020年前会做研究、咨询,目前对措施持开放态度,即使日后落实也会有先候次序。
被问到“轮候公屋三年”是否取得津贴的重要指标,罗形容是“几主流的意见”,但又称若未来十年将公屋轮候时间缩减至三年,届时未必需要推出租津,未来将与运输及房屋局商讨政策。
政府于《施政报告》提出,于2020学年起同比增加“到校学前康复服务”名额1,000个,目标是至2022学年提供合共1万个名额,达至政府承诺的“零轮候”目标。现时到校学前康复计划的服务名额已达7,000个,罗致光表示现时轮候服务时间不足半年,有信心名额增至9,000个时可达“零轮候”,对落实计划目标感乐观。
另外,政府在八月推出一系列基层纾困措施,包括向综援、长者生活津贴、生果金及在职家庭津贴申领者,额外发放一个月津贴,罗期望拨款可于年底前获立法会财委会通过,并在批出拨款后一个月发放津贴。
反修例风波持续超过四个月,罗致光指,暴力冲突令警务人员及年轻人都受伤,但使用暴力只会将社会推向深渊。他认为争取理想与诉求,如民主及政改等,是需要时间及平心静气处理。他同意,事件中政府责任最大、角色重要,但政府需要平衡各方意见,在一国两制下,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作出决定时需顾及“一国”层面,“一国层面有相互影响,唔系只睇自己”,呼吁年轻人要理性思考,减少情绪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