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儿科基金:无理逮捕、任何暴力都危害儿童发展 可成跨代伤害

撰文: 邓颖琳
出版:更新:

反修例风波持续,多次有影片拍到警方在无示威者聚集现场施放催泪烟,国际特赦协组织亦批评香港警方滥捕,在拘捕示威者前后和期间均使用过度暴力。慈善组织“香港儿科基金”综合专家意见后发表立场书,强调化学武器、橡胶子弹、无理逮捕、不公执法等均会对儿童成长及发展带来长期不良影响,甚至产生永久及跨代性伤害。香港儿科基金批评港府在近日社会运动中,未有按《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给予香港儿童应有的保护和权利,重申社会需要信任、聆听及公义,只聚焦房屋、贫穷问题是无补于事,促港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审查整场运动及所有相关人士和单位,建立机制聆听及尊重青年声音;同时应呼吁各方立即停止一切形式的暴力,尤其掌权者必须停止侵犯儿童权利、执法部门必须按警察通例及守则,处理被捕或被拘留的未成年人士。若任何人违反准则,均应被审查及要求承担责任。

逾11间中学、数百名中学生上周六参与“中学生反警暴集会”。(资料图片/卢翊铭摄)

香港儿科学会全资拥有的慈善组织“香港儿科基金”,上周四(17日)召集多名儿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社工、校长及教师等专家,商讨近日社会情况后,今日(24日)发表“深切关注对香港儿童使用过度暴力和残酷行为的立场书”,直言最近社会运动对下一代有严重负面影响。

政府未保护儿童 感惊骇和愤怒

立场书批评港府在近日社会运动中,未有按《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给予香港儿童应有的保护和权利,基金对此感到惊骇和愤怒,重申不论是身体或任何形式的暴力、化学武器、橡胶子弹、无理逮捕、不公执法都有害儿童健康,绝不可接受。

不论身体或任何形式的暴力、化学武器、橡胶子弹、无理逮捕和不公正的执法都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些都对儿童的健康确实有害(尤其是道德和心理健康)。
香港儿科基金《深切关注对香港儿童使用过度暴力和残酷行为的立场书》

“毒性压力”可致跨代伤害 未有任何特定治疗方法消除

立场书指出,国际数据已明确显示,“毒性压力”可影响未成熟大脑,危害儿童身体、精神、社交、精神、学习和行为等整体发展,除了对学童及青少年,连胎儿、新生儿均可造成不利影响。而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证据清楚表明,此种有害影响可能是永久性的,甚至产生跨代性伤害,而目前未有任何特定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消除毒性压力的损害。

社会需信任、聆听及公义 聚焦房屋、贫穷无补于事

立场书中强调,目前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信任、聆听、社会公义、平等、自由、沟通和联系,并给予青年人空间建立未来,“只是聚焦在房屋、贫穷和职业阶梯是无补于事的。”重申政府必须妥善处理青少年需要,而非只是口头承诺。专家认为,社会应恢复平静,使儿童及青少年能正常成长和发展,大众应避免散布虚假新闻和仇恨言论,尽量令传递讯息准确及合乎道德。而政府应呼吁各方立即停止一切形式暴力,实行长中短期措施。包括要求执法部门在处理被捕或被拘留的未成年人士时,必须遵循警察通例及守则;并审查及要求所有违反准则者承担责任。

让青年参与制定政策 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审查所有相关人士及单位

立场书建议,港府在短期内建立聆听和尊重青年声音的机制,让青少年参与制定和与他们相关的政策;应紧急制定“全面的儿童健康政策”、委任独立及具有法定权力的“儿童事务专员”,并提升“儿童事务委员会”至拥权力的法定机构,以解决社会当前冲突。

中期而言,专家们建议政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由委员会审查整个社会运动及所有相关人士和单位,并向政府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透过社区协作和计划,向在社会事件中受影响的家长、老师和各持份者提供支援。同时平衡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个人隐私后,应制定规则及法律,杜绝使用假新闻或仇恨言论攻击他人。长期则设立公开对话平台,以行动和计划积极回应公众诉求,制定全面“儿童健康政策”,建立一个独立、具透明度、有法定权力和足够资源的“儿童事务委员会”,并由“儿童事务专员”专职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