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罢工】快闪堵路成新常态 学者:警难处理、惟恐失民间支持

撰文: 林剑
出版:更新:

因应《逃犯条例》修订及警方执法等的争议继续发酵,市民昨日(8月5日)发起罢工,另外在多个主要交通干道发起阻塞、阻碍港铁车门关闭等行动,瘫痪多区交通。
有别于2014年的长期占路,今次示威者堵塞交通的抗争模式,是不断进行“快闪”的堵路,警员到场一开始驱赶,他们就快速撤离。警员一退场,他们又重新堵路,或在其他地方占路,实行游击战术,真真正正“be water”。
有学者分析指,有关模式确实更有效消耗警力,也容易诱使警方犯错。不过,他表示当政府长期拒绝回应民意,示威者也需要适时调整策略,以免长久干扰市民生活,流失民间支持。

8月3日旺角再游行后,示威者一度占领红磡海底隧道入口,但不足半小时后撤离。(李泽彤摄)

遇警清场即逃

在2014年雨伞运动期间,示威者分别在金钟、旺角、铜锣湾一带占领主要干道,架设多重的路障,为时79日。这种方式造成的影响广泛而长期,但局限亦十分明显:长期驻守一处道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容易遭受警方或持不同意见人士的攻击。警方要进行清场,亦有明显的目标。

今次《逃犯条例》修订争议,政府迟迟未正面回应民间五大诉求,示威者将矛头直指政府及警方。有别于长期占领,示威者堵路时,主要是采取游击策略,亦不时有偶发、间断式的行动。如在上周的港铁不合作运动中,示威者分别在金钟、调景岭等转车站阻碍车门关上、拉动车厢内的紧急通话器手掣等,且部分人更在港铁多个车站堵塞车门,窜扰性强。

在上周六(8月3日)的旺角游行后,有示威者在傍晚时分快闪占领红隧,但不足半小时后又撤离,并不久留;周日(4日)的示威,市民先后在将军澳、港岛西、铜锣湾占据道路,晚上近9时再占红隧。由于警方极速驱散,示威者随后再分别在观塘、将军澳、黄大仙等地方,以及其他受到警方骚扰的当区居民,一起与警方对骂、包围警署等。

到今日,示威者再在红隧口、龙翔道、元朗等地堵塞道路,并在港铁荔景站、钻石山站、炮台山及大围站等继续不合作运动。示威者架设的路障也相对简单。

“滋扰式”抗争可能引起市民反感

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钟剑华指出,这种抗争模式,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常态。在这种模式下,示威者与警察打消耗战,警方较难包围示威者。而将示威行动扩散至各区,遇到警方行动便快速逃去,也容易引诱警方出错。因为警方愈难执法,就愈容易出现一些过火的行为,例如近几日警方不时攻入民居,甚至涉嫌袭击未有参与示威的街坊,自行激起民愤,“警察自己要孭好重飞”。

不过钟剑华提醒,这种“滋扰式”的抗争也可能引起部分市民反感,因为始终会对大众造成一定不便。他认为,现时特首林郑月娥明显想继续回避诉求,拖延时间,如果这种抗争模式不能在短期内产生效果,“日日都咁做,系可能会引起社会反弹”。

钟剑华认同,今次示威浪潮中,公民社会明显比5年前进步,至起码民间对于干扰行为的理解多了,泛民主派对于示威者的个别激烈行为也没有割席,亦因如此,运动才能由6月持续至今,也未有瓦解迹象。

不过,他寄语示威者要持续留意民情的变化,调整行动的策略,罢工是其中一种方式,另外亦须针对一些有标志性的示威目标。

钟剑华认同,这种“新常态”抗争模式可令警方更难执法,但长期进行就须提防民意反弹。(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