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罢工】香港罢工简史 省港大罢工到码头工潮 有无参考价值

撰文: 劳显亮
出版:更新:

反对修订《逃犯条例》牵起的游行示威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两个月。不同界别都有人响应网上的号召,在8月5日罢工罢市罢课。历史上,香港都发生过全港性的大罢工,如1922年的海员大罢工、1925年的省港大罢工,以及1967年六七暴动时左派工会发动的罢工,1989年六四事件后,支联会亦一度发动过全港罢工,但因为碧街骚乱而叫停。回归后香港的多次罢工,主要是特定行业的争取薪酬福利行动,如2013年货柜码头工潮,以及2018年的九巴车长罢工。香港工运史研究者梁宝龙直言,这次全港大罢工没有工会发动,亦没有组织者,因为历史时空不同,以往的罢工难有参考性。

不同界别的市民,响应8月5日罢工。(资料图片 / 罗君豪摄)

梁宝龙曾出版《香港与中国工运回顾》等书籍,研究香港工运的历史。对于反修例争议而引发大批市民相应8月5日的罢工,梁宝龙分析指,以往的全港大罢工,部分是劳资纠纷,部分是政治诉求,但此次并无工会组织,全靠市民自愿参与,暂时亦未有持续罢工的计划,较为仓促;而以往的罢工多数由工会和政党发动,用长时间罢工来迫使资方或政府,以达致诉求。

不过他直言,香港自六七暴动后,并无全港性的罢工,今日罢工的性质、原因及历史时空,与昔日完全不同,以往的罢工难有参考性。

回顾以往香港历次罢工

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改写中国工运史。(历史图片)

1922年 海员大罢工持续56日​

1920年代初,香港船坞工人要求加薪,到1922年1月22日,由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领导的大罢工开始,三万多海员、码头、煤炭工人参与,令香港海运瘫痪,150多艘船滞留维港内。之后港府戒严,但局势恶化,罢工海员封锁香港,禁止广东各地粮食运港,并得到中国大陆相呼应。罢工期间有大批工人离港回中国大陆,港府停运九广铁路,更在沙田开枪堵截工人,造成三死八伤的“沙田惨案”。

罢工最终持续56日,由英国驻广州总领事调停,资方同意加薪15%至30%,港府解封工会,释放被捕工人。

海员大罢工的成功,是中国工运史的一个标志,影响之后中国大陆多次罢工。是次罢工亦被指与孙中山有密切关系。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的名字,由孙中山命名,他亦藉罢工争取更多人支持革命。港府事后在报告中认定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为幕后组织者,又指广州政府处于布尔什维克(即列宁派系的共产党)控制。

陈信行提到,1925年历时16个月的省港大罢工,其实也与经济压迫息息相关。(资料图片)

1925年 省港大罢工

1925年上海工潮,学生示威声援时,被租界内的英籍巡捕枪杀,13死数十人重伤,史称“五卅惨案”。

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香港的工会由共产党员控制,以国民党的名义发起大罢工,大批工人返回广州,之后广州的工人亦相呼应,省港大罢工开始。广东各界大游行,但英军在广州英租界内向群众开枪,50多人死亡,史称“沙基惨案”。

罢工从1925年6月开始,至1926年10月,历时16个月,十多万香港工人返回广州、佛山等地,香港经济受封锁出现萧条。港府态度最初强硬,但之后新任港督上台,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态度亦转变,国民政府解除对香港封锁,罢工结束。

梁宝龙认为省港大罢工是失败的,大批回到广州的工人,无法返回香港复工。

1967年 六七暴动

1966年内地爆发文化大革命,浪潮亦在1967年来到香港。当年4月,新蒲岗人造花厂爆发劳资纠纷,之后左派工会介入,罢工和示威期间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在北京的支持下,香港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斗委会),主任由工联会理事长杨光出任。

斗委会呼吁全港大罢工,各行各业、包括政府在内有不少左派工会参与,罢工亦演变成“反英抗暴”,左派在全港四处放真假炸弹,有不少香港人被炸死炸伤,商台主持林彬驾车时更被人放火烧死。

港英政府将事件定性为暴动,根据统计,六七暴动造成最少52人死亡,当中包括11名警务人员,一名驻港英军拆弹专家及一名消防员,几十名工人死难。包括200名警务人员在内的802人受伤,1936人被检控。暴动期间共发现8,074个怀疑炸弹,以及1,167个真炸弹。

重温六七暴动50周年系列报道:广州档案揭从未曝光细节 凭解读密档、民间考据重组历史

1989年,六四后的碧街事变,有内地人来港滋事,警方在油麻地、旺角施放催泪弹。(无线新闻画面)

1989年 六四后罢工因碧街骚乱叫停

1989年,八九民运以解放军的六四流血镇压告终,香港大批市民一直支援北京学生。六四事件后,香港支联会打算在6月7日全港罢工罢市罢课,并在当晚举行游行及集会。

不过在6月6日晚上,有滋事份子借慢驶抗议乘机闹事,并演变成通宵骚乱,有人推翻及焚烧汽车垃圾,警方施放49枚催泪弹。由于旺角发生骚乱,支联会紧急叫停“三罢”和大游行。

警方事后从调查及情报发现,在6月5、6日,有70余名持双程证声称探亲的大陆人,从深圳到达香港,警方发现他们全部没有探亲,而是分批入住九龙多间酒店。警方推测他们是最先带头滋事的一群。

重温六四事件30周年系列报道:寻记忆、思前路

+5

2013年 码头工潮

2013年,数百名葵涌货柜码头外判工人,不满过去15年来,一直被减薪冻薪,工资未能追回1997年的水平,工作量有增无减,当年3月月28日终上演一出码头风云,罢工瘫痪货柜码头。罢工期间,职工盟更成立罢工基金,向罢工的工人发放生活津贴。

是次工潮除了职工盟的属会协助工人外,学联、左翼21、中大左翼等学生和社会组织亦有声援,令工潮引起社会关注。工人一度在香港国际货柜码头母公司长江中心外驻扎,更发起“包围逼爆长江中心行动”晚会,邀政党、工会及外国劳工团体到场支援,喊出“全香港每个角落,都有市民遭大财团欺压”的口号。

工潮历时40日,令资方元气大伤,“一口价”提出加薪9.8%,工人无奈接受,工会领袖称之“半杯水的胜利”。抗争到底,各方“埋单计数”,航运业折损严重,工人亦损失千万工资。

不同界别的市民,响应8月5日罢工。(资料图片 / 罗君豪摄)

2019年 反修例罢工

2019年,反对修订《逃犯条例》的争议,从6月初爆发至今。6月9日的大游行,民阵指有103万人上街,警方则指高峰期有24万人,当晚政府强硬回应,更指要在6月12日恢复二读,令不少人发起在612罢工。当日有不少人响应,并包围立法会,警方用催泪弹、橡胶子弹、布袋弹驱散清场,成为这两个月以来首次发射催泪弹。

不过两个月以来,示威冲突持续,几乎每星期警方都要武力清场,不同界别要求当局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彻查包括警方部署在内的全部事件,但政府一直无回应。示威者的武力升级,警方也增强武力清场,出现连场在民居施放催泪弹情况。民怨未减,有网民发起在8月5日全港大罢工,得到不少界别人士的响应。

8月3日旺角再游行后,有示威者快闪占领红隧,并喷上呼吁8月5日罢工的字句。(资料图片 / 郑翠碧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