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回忆】23架港英年代铁手推垃圾车意外曝光 食环清走入仓
台风妮妲来去匆匆,未对香港造成严重破坏,但日前强风吹拂,吹倒了北角水务署近东廊天桥桥底的围板,卷起了一段已麈封于回忆中的港英时代垃圾车历史。23架全铁制、带殖民地色彩的灰色手推垃圾车,因风吹倒围板,前日(8月2日)得以重见天日,让路人得以怀缅过去,更让年青一辈认识旧日风光。不过,古董“车”来去如风,“重光”仅仅三日,今日下午2时许已由食环署人员搬上环保斗运走。记者追踪之下,发现这批“珍贵文物”,已被送到渣华道公厕储物室,再也不易被人知、被人见。
洋紫荆市花标志重现人间
回归以来,香港各方面均有演变,包括清道夫所用的垃圾车,重见天日之际,原来已生锈、褪色。近日意外曝光的手推垃圾车,车身灰灰的,全铁制,印有港九市政署的香港市花洋紫荆标记。今天的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食物环境卫生署,前身就是市政总署与区域市政总署,而在港英殖民地时代,负责街头清洁等工作。陪伴清道夫工作的,除了一支扫把,少不了这一部经典垃圾手推车。如今车已生锈,但仍能推动。
在时代变迁下,一辆辆印有市政局洋紫荆图案的垃圾手推车,连垃圾也没资格装载,沦为孤伶伶的“闲角”,与其他被涂鸦的现代回收箱“同眠”在北角廉政公署大楼对出、东区走廊落桥往鲗鱼涌方向的天桥底,他们就似垃圾般,被“活埋”了不知多年个年头。这20多辆手推车弃置处曝光三日,彷如隔世,但今午即被食环署人员用环保斗运走。
这批全铁制、带殖民地色彩的垃圾手推车得以重建天日,只因大前日(1日)台风妮妲袭港吹倒掩盖手推车的围板,手推车得以“重光”三日。但今日下午2时许,食环署人员将批垃圾车搬上环保斗,送到渣华道公厕储物室。历史遗物,或许会再也不被人知、不为人见。
工会:要经主管注销方可拍卖
食环署职工权益会副主席李美笑表示,一般有损坏或旧式食环署物资,会送到各区储存仓,再由主管批核注销,方可“卖铁”作金属拍卖。她不知道该批市政垃圾手推车去向,不过对于弃置多年未被处理感到意外“唔知点解等咁耐。”
清理垃圾的清道夫带有两把扫把,一把胶制,一把竹制。竹制扫把用以堆叠树叶,再用胶制扫把收集弃于垃圾手推车内。
胶桶取代铁车
回到今天,现代垃圾手推车只为一个胶桶,不及全铁制旧款有特色。清道夫推着上有胶桶的手推车,车上插着一支红旗,让汽车司机留意避免意外;另外清道夫身穿反光衣,携带一至两支扫把。
食物环境卫生署回复查询表示,东区环境卫生办事处现存有23辆,属于前港九市政署年代并已停止使用的垃圾收集手推车。由于北角渣华道天桥下的储物仓在台风期间损毁,署方已把该等手推车移往其他储物仓存放。因应有社会人士对有关手推车及其历史背景的关注,本署会与相关部门跟进它们的处置安排。
勾起“杀局”历史
1999年前,香港议会分三级,分别为全港性立法会、区域性市政局及区域市政局,以及地区性区议会,而区议会只为咨询角色。市政局及区域市政局分别负责港九、新界两区卫生及文娱康乐服务。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的两个经典标志,是不少三十岁以上香港人的集体回忆。三级议会,当年造就了不少“三料议员”,如已故的前港同盟成员文世昌、1992年病逝的民主党成员吴明钦等。市政局的标志是市花洋紫荆图案,由1973年开始使用,直至1999,时任特首董建华“杀局”为止。杀局后,市政局分割成“食环署”及“康文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