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灯柱】市民忧变“警察国家” 莫乃光:政府应作公众咨询

撰文: 邓颖琳 彭毅诗
出版:更新:

政府早前开展为期3年的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上月已率先在观塘区进行50枝智慧灯柱的安装工程,预计相关工程于今年内完成。有市民今早(17日)致电港台节目《千禧年代》时直言,对智慧灯柱抱很大怀疑,忧心香港会成“警察国家”,市民受到监控。助理政府资讯科技总监黄志光强调,现时收集到的资料只供相关部门使用,不会交给执法部门,又透露当局正整理资料,将尽快公开智慧灯柱的位置、设备及功能等;并最快于一个月内邀请约十名专家成立委员会,研究余下功能及技术,确保不涉私隐问题后,会公开资料,希望可释除市民疑虑。

多功能智慧灯柱试验计划为期3年,在中环和金钟、铜锣湾和湾仔、尖沙咀、观塘和启德发展区,分阶段安装约400支智慧灯柱。(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在试验首阶段,智慧灯柱以收集天气、环境及交通数据为主;至于以全景摄像机协助环保署纪录非法倾倒车辆、让运输署收集车牌号码及提供车速数据的蓝牙交通探测器功能将“暂缓”使用。然而,有关做法仍未能令大众释疑,有听众指出,港府至今未答允示威者的五大诉求,直言对智慧灯柱抱很大怀疑,忧心香港会成“警察国家”,令市民受到监控。该名听众认为,在实行真普选前不宜使用有关灯柱。莫乃光:民情有变、政府应举行大型公开咨询会解释

出席港台节目的立法会议员莫乃光直言,现时市民对政府不信任,质疑政府透过智慧灯柱监控,在民情改变下,问题不能单以技术角度解决,建议政府不应只咨询专家委员会,而应举行大型公众咨询,向市民解释;同时须公开每条灯柱的功能。

杨和生亦认同,设立智慧城市须确保市民私隐得合理保障,他解释,智慧灯柱将广泛于全港九新界设立,若镜头具高解像度,画面太清易变追踪,涉私隐问题。他认为,目前政府只使用灯柱收集交通及天气数据是可接受,毋须拆除智慧灯柱,惟政府应提高透明度,将技术与业界分享,由专家研究做法是否合私隐保障。

黄志光:“暂缓”灯柱部分功能属专业判断 将尽快公布智慧灯柱位置及功能助理资讯科技总监黄志光今日早上先后在两个电台节目中解释试验计划时,被问及“暂缓”灯柱部分功能是否与修订《逃犯条例》风波有关、需重新检讨具争议项目有关,他解释当局留意到社会对私隐的关注,强调有关决定属“专业判断”,未必与其他事有关,又称正整理资料,将尽快公布智慧灯柱的位置、设备及功能。

黄志光又说,当局最快在一个月内邀请约十名专家成立委员会,研究智慧灯柱的其余功能及技术,考虑私隐保障后,再研究如何加强沟通及发放资讯,以释除市民疑虑;他重申落区安装前会到地区咨询,听取市民及区议员意见。

智慧灯柱为内地社会信用体系“铺路”?莫乃光:市民忧虑可让政府知悉民情黄志光强调,现时收集到的资料只供相关部门(如天文台、运输署等)使用,不会交给执法部门;至于其他部门在申请法庭许可下,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需否交出片段?黄志光称,手上无详细程序的资料,“不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私人机构,均需据法律程序配合执法机构进行涉及违法行为的调查”。

有意见质疑,新一代智能身份证引入的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用作监控市民,在智慧灯柱配合下,可为内地正试行的监控大众的社会信用体系“铺路”。黄志光重申,有关技术不会收集任何数据,只是用作定位及接受信号,如方便游客得悉所在位置及邻近景点。而莫乃光亦指出,在香港现行法例下,监控社会系统将触犯人权、私隐等条例,料现时难以实行,但认为网民有忧虑非坏事,可让政府知悉民情、“别乱来”。